“造龙舵手”铸国之重器(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造龙舵手”铸国之重器(2)

  几十年攻关,终于在2011年,“华龙一号”的前身——中国首座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CP1000完成研发,等待开工前的最后一道审批。但这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一切戛然而止。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仅5天,国务院紧急下发文件,暂停审批国内所有核电项目,原本预计于2011年年底开工的CP1000也被搁置。

  “‘华龙一号’真是好事多磨。”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好像婚礼上迎亲的队伍已经出发了,突然这婚不结了。对一些技术人员来说打击很大,毕竟从1997年开始,十余年的辛苦工作戛然而止。”

  “华龙”团队成员吴宇翔曾回忆道:“入职不到一年就遇到福岛事故,一些年轻人难免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

  后来,“华龙”建设得以重启,邢继拼命赶工期,各项指标都尽力做到最好。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拼命,邢继说,“我们也有信仰啊。”

  成龙

  2017年,“华龙”首堆的建设步入正轨,邢继又画了幅《华龙2017》。画面上,“华龙”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一轮硕大的太阳正从海平面一侧升起,照亮了核岛及其脚下的海面,几只海鸟展翅飞向“华龙”。

  前不久,“华龙”冷态功能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机组性能“体检”合格,再往后就是“热试”、装料以及并网发电了,核电“巨龙”正式进入腾飞倒计时。

  这位统筹全局的总设计师常感恩于“华龙”这支团队,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在自己对某一研发问题毫无头绪时,团队成员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华龙”迈向下一步;在自己对技术参数犹豫不决时,团队专家拿出数据模型论证其可行性。

  “比如‘华龙一号’的抗震设防等级要多高?在更高的地震设防要求下,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可能是我们自己暂时无法解决的,还有与安全相关的设备也是无法制造的,我当时心里就没有底。”邢继说,针对这些重要的安全设计指标,中核集团组织了多次专家委员会的论证会,老一辈专家为了达到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一次次论证,最后在“华龙”项目上都实现了。

  “自主发展核电是中核几代人奋斗的目标,是印在我们骨子里的。”邢继形容自己是“跟着名家跑龙套”,在前人的肩膀上,和团队一起奋进,才有了今天的“华龙一号”。他常说,核电前辈们一直是核电设计的排头兵,不能到了自己这一代就落后于人。

  “中国核电发展了几十年,一直在‘跟跑’,“华龙”实现了‘并跑’,这是中国核工业在世界核能发展中的历史性转变。” 邢继说,老一辈核电人“以身许国”,为我国的核工业打下坚实基础;中坚力量不愿“等靠要”,主动出击,为自主化而不断努力;年轻一代“跟着名家跑龙套”,不断自主创新,才有了中国核工业的今天,“我很庆幸自己能经历这段过程,我们未来一定还能实现‘领跑’,我坚信。”他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