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2)

  左图:丰元吉,怒族,今年12岁,家住贡山县丙中洛镇甲申村(6月22日摄);右图:丰元吉在卧室里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族服饰(6月22日摄)。她很喜欢少数民族服装,常常会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去表演。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布朗族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村布朗族村民岩干温(左)一家合影(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岩干温家2012年建成的房子,左上角的玻璃房主要用于晒茶制茶。他家目前种植茶叶200亩,2019年春茶季收入近80万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村村民岩烟叫(布朗族)。在他身后,村民在展示布朗弹唱(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岩烟叫在炒制刚刚采下的茶叶。他毕业于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专业,回乡创业做茶叶初制加工,家里种植茶叶约80亩,2018年收入约20万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右图:岩应儿,布朗族,今年11岁,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小学三年级学生(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左图:岩应儿在家展示他的足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他最大的爱好是踢足球,希望成为足球运动员。 

  景颇族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芒良村民小组景颇族村民董跑腊(后排右)一家合影(6月20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董跑腊家2017年翻修的房子。董跑腊在当地糖厂打工,还养殖竹鼠,经营沙滩旅游,全家年收入5万元左右(6月20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老师雷木宽(景颇族)。在她身后,学生们在开展民族舞“目瑙纵歌”课间操(6月21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雷木宽在课堂上(6月21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石宝,景颇族,今年12岁,家住芒市西山乡弄丙村跌撒小组,在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读六年级(6月20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石宝在家中的院子展示刀舞(6月20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他从小就喜欢本民族的舞蹈,刀舞尤其跳得好。

  傈僳族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傈僳族村民杨玉兴(左)一家合影(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一角。杨玉兴一家2018年12月从大兴地镇维拉罗三组搬入该社区。他家种植核桃树4000株,草果20亩,全家年收入约4万元(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易地扶贫安置工作队队长桑娜妞(傈僳族)。在她身后,村民在唱傈僳族民歌(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桑娜妞(中)在大兴地镇维拉罗三组走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波益付(左)一家(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杨旭海,傈僳族,今年13岁,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六年级学生(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杨旭海在新家给兰花浇水(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她希望长大后学习园林园艺。

  拉祜族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左图: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拉祜族村民扎莫(后排左)一家合影(6月16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扎莫家2015年建成的房子。当地降雨量大,很多家庭会在房前搭建棚子,用于晾晒农作物。扎莫一家种植茶叶5亩,青贮玉米6亩,砂仁10亩,同时担任小组长、护林员等,去年全年收入近4万元(6月16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