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发展特色产业铺就幸福路(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宁夏西吉:发展特色产业铺就幸福路(2)

  虽然质量好,但由于生产力有限,产量并不大,拜世明一家忙前忙后,收入也十分有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动粉碎机用于淀粉加工,只需将马铃薯洗干净后放入粉碎机,淀粉汁儿就能大量生产,从此,粉条产量逐渐增加。

  卖粉条有了一定积蓄,到1995年,拜世明离开兴隆镇,来到兰州东部批发市场,开始做起服装批发生意。从那时起,拜世明充分显露出商业才华,生意越做越大,到2000年,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闯市场淘了第一桶金,新世纪之初,拜世明结束了在外地的服装批发生意,回到了家乡王河村,开始重操旧业,做粉条加工。这一次,他新建了厂房,购置大型设备,同时,变家庭作坊为生产车间,雇佣当地工人进行生产。

  “从年产几十吨到上百吨,产量一天天在扩大,口碑一年年在积累。”拜世明的“红军粉”产量不断扩大,销量不断渐长,品质始终如一,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远销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甚至打开了北上广市场。

  2010年,马铃薯淀粉大幅涨价,粉条成本激增,一时间,兴隆镇很多粉条厂难以为继,陆续关停,粉条世家拜世明的事业也面临巨大挑战。

  看着周围做“红军粉”的企业一个个倒下,拜世明很痛心。“祖上传下来的工艺,做不下去就失传了,好不容易形成的市场也就解散了。”想到这些,拜世明觉得,做好“红军粉”不是个人的事,事关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凭着多年的积累,拜世明扛住了市场的冲击,坚持生产“红军粉”。一段时期后,市场行情恢复正常,兴隆镇的大量“红军粉”作坊又陆续开张,市场上供应充足,客户云集,一大批贫困户也得以就近务工,增加了收入。

  到2015年,拜世明又开始新一轮扩建厂房,他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3个生产车间,同时,每天雇佣20多名农民工,产量达到每年600万吨以上,成了兴隆镇王河村名副其实的“粉条大王”。

  在拜世明的带动下,粉条加工在王河村遍地开花,有实力的人家都做“红军粉”,超过七成村民从事粉条加工,实现就近务工就业。“传承手工艺,架起致富桥。”80多年前红军留下的工艺,成为如今西吉回汉群众致富的好门路。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