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2)

  红色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也是南雄官门楼村军民鱼水情的见证。1934年10月26日,红军长征部队进入南雄,在官门楼黄木岭休整宿营。如今,官门楼红色印迹保护和开发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黄木岭红军长征古道和会议旧址、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浈江河边士兵遗骸遗址等四大红色遗迹遗址。义务讲解员黄传祖向记者介绍,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已被列入2019年全市红色遗迹遗址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学生在冯达飞将军纪念馆参加红色教育活动。新华社发

  “当时我们知道村里赵家保留有红军长征的遗物,就上门与赵行山沟通,希望他能捐出来,没想到他很快就答应了。”黄传祖兴奋地说。随即,他又给记者展示了一些作战工具,有的还是刚出土不久的。“这是竹制的行军水壶,这是一支红缨枪,这是步枪……”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战壕、弹药堆放地、观察地和红军当时用过的水井。村民们还在战壕里挖出了大量子弹,在离战场不到200米处还有大量的遗骸,村民在浈江河边挖砂地也挖出了大量手榴弹。黄传祖向记者透露,官门楼村将于今年修建一座纪念博物馆,“那些文物都会放进去,以便更好地保存下来”。

  3.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阴雨绵绵,村路崎岖,记者一行人踩着碎石子追随红军当年的足迹,忽闻一段歌声从街巷传出:“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在广东韶关南雄市上朔村徐氏宗祠前,十来名身着红军军装的小学生演唱着当年红军抄写在墙壁上的《当红军歌》。宗祠门口的石阶布满青苔,墙壁愈显斑驳,右侧墙上的词谱原迹仍依稀可辨。义务讲解员黄树材介绍,这首歌是目前南雄发现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能传唱的完整红军歌曲。56岁的村民徐鸿志说,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些红色印记,在墙上糊满泥巴,这才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如今,这首《当红军歌》还被写入油山镇的小学校本教材。

  “入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唱这首歌,现在我们也天天唱。”南雄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谢逸说,“红军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队伍,我们想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上朔村是南雄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一路侦察踩点,过关斩将,来到上朔村。“为百姓劈柴挑水、打扫卫生,给村庄修复水利、加固水井,婉拒村民捐献的衣被布料……”在上朔村,这样的故事被村民们反复讲述,革命先烈的精神也流传至今。

  开国少将彭显伦就是上朔村人,在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一军团一师二团供给处主任。“因为红军行动严格保密,我的父亲长征路上过家门而不入。”说起父亲,女儿彭霄言语里满是自豪,“他们有着伟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认为革命肯定会成功。”

  “我们几个红军后代三次重走长征路,一路上看到许多烈士纪念碑和陵园。”彭显伦将军的儿子彭勃说,“正是在这些传承红色精神的活动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当年是如何冒着枪林弹雨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如今,前来彭显伦将军家乡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的人络绎不绝。上朔村在村里建成了长征广场,将南雄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洋楼、上朔人民会堂等旧址修葺一新,并在广场中央修建步道,雕刻着一串串脚印。“设计这些脚印,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初心,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黄树材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