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学家”演讲:分享科学与艺术交融案例(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我是科学家”演讲:分享科学与艺术交融案例(2)

  《流浪地球》B组导演、时光矩阵联合创始人郁刚分享的主题是《风吹福字,万人入城,<流浪地球>中的特写是如何制作的?》。郁刚在演讲中强调,他从小就对未知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喜欢”是他投入科幻电影事业的契机。

  电影中,郁刚主要负责特写拍摄和CG(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素材拍摄。在他看来,科幻电影有大量的科学细节,所以拍摄最困难之处在于缺乏经验——中国电影对科幻电影拍摄的经验极少,很多时候需要试错:既要符合基本的科学常识,还要让一些想象中场景在观众的眼中具有真实感。除了严谨外,还要特别注意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如果科学讲多了,观众就听不懂;但是讲得不清楚,观众又不明白要做什么,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情,要尽量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表现难懂的科学常识。”

  郁刚认为,中国科幻影视现在正处于最好的阶段,《流浪地球》的成功带来了机遇与希望,国家也在不断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希望用我的这些经验,和我的一些情怀,我们一起把中国的科幻的影视事业做得更好,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这个事情,这样才能让我们整个中国的科幻影视,向更高的一个层次迈进。”

  演讲嘉宾邱志杰:《艺术家怎么教AI创作地图、画画和写书法?》

  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结合,会产生出怎样的奇妙火花?在主题为《艺术家怎么教AI创作地图、画画和写书法?》的演讲中,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讲述了他从事科技艺术研究的故事。

  虽然艺术欣赏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但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会形成一种评判共识。邱志杰做的工作就是利用这种“不能绝对精确量化”的共识,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进行反馈指导。他以微软小冰的训练为例详细阐述,“我不会就一笔来判定,而是根据整张画的色彩关系和效果。除了打分,我也针对具体风格、景物和细节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用更加细碎的色点来表达,而且不要太均匀。”

  创作地图是邱志杰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前期研究很花时间,所以他计划未来将调研任务交给AI。“AI可能是我的学生或者助手,可能是我的备份,帮我做事情;未来也可能是敌人——我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邱志杰以19世纪摄影术诞生为例,形容人工智能发展和人类艺术家的关系,“就像摄影术逼迫艺术家成为梵高和毕加索,我们要向当年人类艺术家勇敢迎接摄影术的到来一样,欢迎这个时代和逼迫的到来。”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处长张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