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数字,叫“960万平方公里”
时间:2019-06-25 15:3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春的孕育,夏的生长, 秋的收获,冬的珍藏。 大地母亲的恩赐绵延不绝, 从未间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今天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 我们脚下的土地, 你真的了解吗? 春水初融,山崖渐绿。 经历了冬日萧瑟的大地, 渐渐有了生机与活力。 辛劳的人们, 也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走过春的乍暖还寒, 夏的火热转眼就来了。 滚滚热浪里, 大地的颜色也艳丽了几分。 田埂上,荷塘里, 忙碌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秋风乍起, 麦浪滚滚。 人们脸上的笑容, 是收获最好的见证。 冬天来了, 大地母亲的恩赐, 却从不因寒冷而迟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人骨子里都对土地饱含深情。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捏土为人,这意味着在先人的传说中,人就是土做成的。 古人以社稷代指国家,社即为土地神,稷则是谷神。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边,中山公园内,是明清两代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社稷坛中,铺有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五种颜色的位置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 土地神也是古代民间广为奉祀的神,只要有人烟、村庄的地方,都敬土地神。 有个数字,叫“960万平方公里”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 土地资源总量多 人均占有量少 优质耕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少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但是人均占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从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巫山至湘桂西部山地划一条线,可把全国土地划为东西两部分。在这条线以东的大部分土地是海拔不到500米的平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的1/3,但分布着2/3以上的人口和耕地。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是我国主要的牧区、林区或是干旱和半干旱农业区。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中,耕地的多少和质量最受关注。据统计,2017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 质量如何呢?答案是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仅占三成。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优等地面积仅有2.90%、高等地面积为26.59%、中等地面积为52.72%、低等地面积为17.79%。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有一条耕地红线,即要确保我国有十八亿亩以上耕地。这条红线不能碰! 未来,我国的土地政策怎么走?这些转变值得期待↓↓ ◆耕地保护由过去重数量向数量、 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转变。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走向是不仅重数量,也重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或质量不到位的问题,也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 ◆ 土地利用由粗放发展向节约集约转变。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如2000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了70%,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目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有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 今后我国土地利用将向节约集约转变,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让每个城镇都长成巨人,要同时统筹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存量用地的潜力。 ◆ 国土规划由分而治之向多规合一转变。 以前,各地常有各类规划发布,积极作用不小,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现在,我国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这样,就可以通盘考虑全国情况,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甚至“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的现象。 冬去春来, 周而复始。 土地, 讲述着过往的收获, 描绘着崭新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滥用职权致国家损失6000余万
- 下一篇:山东沂蒙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