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碗:让近14亿人吃饱吃好 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6)
时间:2019-06-24 15:4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有鱼吃、有菜吃、有肉吃,有人也许会有疑问,既然食物已经极大丰富,为何还强调粮食?相比其他农产品,粮食的种植适宜性较大、贮存时间较长、大规模远程运输难度较小,是最适宜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的食物。更重要的是,粮食在生物链中处于底层,肉、蛋、奶、油脂等均由其转化而来。从贸易角度看,目前全球粮食的可贸易量约6000亿斤,不到我国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约7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可见,无论消费结构如何变化,国际形势如何发展,始终要抓好粮食这一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食需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满足。一位院士说,“过去,我们是单以产量论英雄,谁能育出高产品种、谁能拿出增产措施,谁就是英雄;现在,导向在变化,以产量、品质、效益综合论英雄。”如今的不少品牌农产品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种植信息、生长期、施肥次数、喷药情况等。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加以信息化的追溯手段,各生产主体努力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营养。 与一些国家通常只注重粮食生产的做法相比,中国强调要同时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3大能力建设,这是对大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如今,国家11个部委积极配合,产区销区通力合作,农区牧区齐心协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产量安全”向“生态安全”,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不仅让近14亿人吃饱吃好,还参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在成功让人类五分之一以上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中国没有忘记世界。2006年起,中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还为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国际粮价暴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30年的最低点。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地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的稳定。在当时和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力保国内粮价稳定,为世界粮价企稳作出突出贡献。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冲击,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形成竞争威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中国粮食技术正在走进沿线粮食短缺国家,助力他们生产出更多粮食。派出人员最多的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被誉为“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样板”。尼日利亚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奥杜·奥贝赫来华时曾高兴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中国的支持下,我们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已经是非洲最大的水稻和玉米生产国。相比以前,大米进口量降低了90%。” 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产生了很好的外溢效应。近年来,我国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数万人次,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粮食技术人员。 2018年11月份,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过去40年,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加强南南合作的最大贡献者。作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有不少经验可以共享。在农作物种植、灌溉及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援助。 超级杂交稻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有一个杂交稻全球梦,“全世界有22.5亿亩水稻,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如今,超级稻占国内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三成,比其他品种亩均增产137.6斤,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推广达9000多万亩,平均亩产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66斤。不久前,袁隆平团队在阿联酋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不但能提升其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有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习近平访朝是一次友好之旅、和平之旅
- 下一篇: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