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写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2)

  “大运河文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魂。”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孙杰认为,要以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坚决淘汰不符合定位的产业,构筑生态环境与城乡发展平衡的新格局。

  去年底,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场“运河文化”论坛引人瞩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记者,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等地域文化。

  “当下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为沿岸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样板。”刘士林说。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经济、生态、文化发展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要努力开创共赢局面,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满信心。

  从城市到乡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激荡起阵阵“涟漪”。

  山东台儿庄曾因大运河流经而繁华一时,也曾被日军的炮火毁于一旦,如今通过挖掘丰富的运河资源,再次“因河而兴”,以特有的色彩和魅力,重现于世人面前。

  江苏淮安从运河中汲取发展精神动力,大力推动退圩还湖的生态工程,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时代精神,带来了可见的生态效应与旅游效益,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启示。

  北京擦亮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吸引各类文创产业入驻,力求展现一幅白天繁荣、夜晚繁华的运河新景。

  “古为今用,传承利用。”周新华认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薪火相传活化了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脉动”强劲,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回到威尼斯后,分享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同一个世纪,另一位阿拉伯贤者则终老于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普哈丁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很多像普哈丁一样的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世代居住在扬州。”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尝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类型外国人的著作连缀起来,并按照时序排列,梳理出一部世界发现运河的历史。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当代,大运河再次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此前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赞赏。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这非常引人瞩目且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世界遗产,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社会、民生、环境、水利等各领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大会报告表明,我国对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在运河治理上我们既要汲取世界智慧,也应当有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江苏省政协委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说。

  从杭州拱宸桥头,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再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4年5月首演以来,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舞剧《遇见大运河》踏遍沿线,走出国门。

  武术是河北沧州特有的运河文化,除了经常走出国门与高手切磋交流,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先结“武术缘”,再续“运河缘”。

  “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交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常务副院长李广春说。

  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运河产业。

  在中国,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为了让它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沿线的城市与人们正携手共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

  “申遗成功只是开始,我们对申遗成果的保护、巩固永远在路上。”顾风说。(参与记者:李坤晟、张漫子、冯源)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