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2018年度中国艺术发展呈现新气象(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2018年度中国艺术发展呈现新气象(2)

  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还生发出艺术审美体验新方式。互动式、参与式审美活动逐渐打破了单向度、被动式的艺术接受方式,催生出新的审美需求,并形成新的艺术创作形式。VR、AR、沉浸式新媒体等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被广泛应用,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与体验热潮。

  6.加强本土理论体系建设成为共识

  在文化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与“当代化”引发学者热议,大家呼吁以此为基础,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建构“中国古典学”。其他艺术学科领域也普遍开展了以“构建中国学派”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与研讨活动。

  问题与对策

  2018年,我国文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清醒认识并客观面对,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和矫正。

  1.用西方理论“解读”本土艺术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中西艺术理论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时,一些艺术研究领域存在过多套用西方理论体系、概念术语和研究视角的现象,盲目运用西方艺术理论分析、阐释和解读中国文化艺术实践。这不但使我国文艺理论界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失语”和“失声”,而且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不到具有民族立场和本土视域的理论阐释而遭“误读”和“错读”。

  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首先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确立本土文化立场下的艺术评价标准,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其次,要立足我国艺术发展现实,将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见解,构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形成我国艺术理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再次,构建中国艺术理论体系还要重视跨学科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努力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艺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2.网络乱象助长文化快餐式消费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娱乐与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整合文、图、音、视等多媒体元素,更具时效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文化产品备受欢迎。然而,在竞争压力和利益驱使下,某些网站不惜以低俗的方式、猎奇的内容、无底线的炒作来吸引关注。浅表化、片面化、娱乐化的趋势侵蚀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整体性,长此以往会使网络受众丧失理性批判、逻辑思考和对生活的反思能力,加速社会快餐式文化艺术消费倾向。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传播正能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还需健全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给大众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3.美育缺陷阻碍审美素养

  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虽然包含各艺术门类的审美教育,但其专业化程度尚待提高,公共文化艺术领域内的社会性、综合性、体验性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还需加强。

  大力提倡社会美育,发挥美育塑造心灵的重要作用,就需探索大众审美教育的多元路径。这需要学校在开展系统的美育教育时,除开设美学、艺术学等理论课程,还应注重审美实践活动。同时需要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硬件设施及服务水平,鼓励专业人员到学校及社区中进行艺术普及工作,打造公共美育平台,在全社会推广美育教育。

  4.物化倾向不利于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统民间艺术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变化,一些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既有的审美群体,某些民间艺术门类的传承发展陷入困境。这种困境表现在民间艺术传承人才青黄不接,受众流失渐趋严重,发展空间逐渐狭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