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的西海固报告(2)
时间:2019-06-21 21:4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原州菜心直供香港,盐池滩羊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红寺堡黄花菜流通各省……从小打小闹到规模推进,西海固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路子,迈向纵深。 西海固慢慢成为众多客商青睐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5月的一天,记者在盐池县青山乡采访时,碰到南宁的客商姚茂强,他是第二次来订货。“由于光照好、虫害少,宁夏的黄花菜、辣椒等农产品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这次来是想推广市场化种植,让当地农民从‘种什么卖什么’变为‘需什么种什么’。”姚茂强说。 固原市委副书记杨刚说,固原正谋划推进农业产业规划和品牌推广,创新完善减贫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加快农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受制于缺水,固原市主导发展轻工业带动农民进城就业。走进位于固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车间,工人正熟练操控现代化纺纱设备。宁夏丰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波说,明年20万锭纺纱投产后将解决2000多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建档立卡户。随着纺织产业扎根,织布、制衣等一批企业也将聚集固原,形成抱团效应。 张柱说,引进企业以工富民的同时,政府要发挥帮扶单位的“巧劲”,挖掘消费端潜力,变“给资金”为“下订单”;营造“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轻工企业来投资建厂,把更多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 力拔“精神穷根” 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清单”,宁夏各级帮扶干部以勤恳、负责的品格,点燃西海固老百姓奋斗脱贫的热情。 在西吉县新庄村,聊到开心处,62岁的脱贫户袁启存从背后亲切地抱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王元明。“党的政策这么好,日子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精神得很!” 和王元明一样,2000多名驻村干部犹如一盏灯塔,照亮了贫困村前行的路。王家的狗、马家的羊、谁家的养牛贷款到期了……西海固驻村干部大都熟稔于心。 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说,贫困户主动发展种养产业,政府各项到户补贴至少2万多元,户均贷款达4.9万元。老百姓的经营性收入显著上升,贫困村处处都有“精气神”。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一幅写有“我希望早上叫我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的书法作品,触人心弦。在这里,100多名重度贫困残疾人不只是被政策性托养,他们心怀梦想,为之奋斗。 托养中心除了配有残疾评估、理疗等现代化康复教学设施,适合残疾人工作治疗的电子商务中心、人造花操作室也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宗旨是:托养一人、解放一家,脱贫一户、幸福一生。”隆德县残联理事长彭云珠说。 沙塘镇魏李村村民李佳从小患有脑瘫,没上过学,过去闭门不出。来到托养中心后,他努力学习,认识了很多字,已经是电商中心的“首席美工”,每月工资近2000元。24岁的他自力更生,如今谈着恋爱,想有个家。 扶贫工作不能干部一头热,归根结底要激发老百姓“想学、要干”的动力。过了晌午,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没结束烹饪雕花技能课,下节课的学员已经赶来。 “4月以来,像这样的课程已经开了两期。”原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武殿盛说,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脱贫富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融合理论宣讲、技能服务、便民综合等6项服务,采取积分制爱心超市奖励办法,老百姓参与劲头很足。 铺就“振兴之路” 天高云淡,鸟鸣山涧,屋舍俨然,花木欣欣向荣。行走在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不禁感叹,这个六盘山下偏远闭塞的小村庄,如今已成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由3名村干部组成的评分组入户打分。走进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门框旁贴着“较清洁”的标签,院内有些杂乱。评分组成员、村支书于建英忍不住唠叨着,“院子清扫不及时,这次评‘不清洁’”,被点评的村民有些难为情。 不怕贴的标签被撕了?“不怕!谁要是撕了,我们就上传村容村貌微信群,谁还不顾个脸面?”于建英说,以前哄着、求着老百姓干,现在靠“入户评分,集分奖励”来引导。 山变绿、路变平,产业兴旺、村庄变美,“脱贫摘帽”的乡村正在内外兼修,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