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蓝天保卫战:不允许以气象条件为由应付搪塞(2)
时间:2019-06-21 10:1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尽管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污染治理成果仍不牢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稍有松劲,大气质量就可能回潮反弹。”曹立平指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关键期,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必须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新一轮的蓝天保卫战涉及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共39个城市。重点是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涉气“散乱污”企业(点位)未完成整改、应淘汰锅炉整治不到位、车用油品整治不到位等问题开展监督及帮扶指导。 据曹立平介绍,与上一轮强化监督不同的是,2019-2020年度蓝天保卫战采取“三位一体”包保机制。即由生态环境部部机关1个部门(或派出机构)、1个部直属单位、1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3家单位,共同负责包保1个重点城市。“原则上,39个城市的包保工作组均由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省级生态环境厅(局)委派处级以上干部任组长。”按照这种安排,生态环境部全体干部,今年都要参加一个轮次的强化监督,面对面倾听基层意见,实打实地推动解决矛盾问题。 在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曾带队赴山东、河南调研强化监督工作。李干杰指出,强化监督将严格按照“排查问题列清单,交办政府落责任,核查清单促落实”工作模式,实行“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工作法,督促落实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坚决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强化监督既是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狠抓微观落实的创新举措和机制。加强监督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确保大规模作战有条不紊。 “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三不原则’。”曹立平说,“三不”即不替代地方履行生态环保责任,主要是帮助查找问题,依法移交地方政府解决;不干预当地正常工作程序,而是督促落实,帮助地方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整改销号;不打扰地方同志工作安排,自行安排吃、住、行,相关费用由生态环境部统一协调解决,原则上不增加地方的工作和经济负担。此外,对于发现的问题,仍将进行公开曝光。 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 将依据规定严肃问责 “从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来看,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快速下降过程中,遇到气候条件不利,部分时段出现反弹也是可能的,这是客观规律。”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看来,重点是要看趋势、看发展、看长期。目前,我国整体上仍处于空气质量快速改善通道,不能因为短期PM2.5浓度反弹,就对治污思路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否定前期的努力和成效,动摇今后的方向和目标。 这位负责人指出,2018年秋冬季以来,总体上看减排力度并没有减弱,相关措施也是有成效的。“但受厄尔尼诺影响,冷空气活动较弱,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前两年明显变差,加上少数地方前期改善幅度较大出现自满松懈情绪,使得一些城市PM2.5浓度出现反弹。这充分说明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为加快推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部将在如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严肃问责。这位负责人说,按照生态环境部会同京津冀晋鲁豫6省(市)政府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规定》,对由于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城市,将依据规定严肃问责。他特别强调,不允许以气象条件为理由应付搪塞。 二是强化监督帮扶力度。目前,生态环境部组织全国执法力量正在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强化监督帮扶,督促各地“冬病夏治”,全面完成治污任务。 三是持续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研究,坚持“一市一策”,针对不同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精准施策,以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