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为什么被皇家格外重视?
时间:2019-06-20 16: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太平花为什么被皇家格外重视? 御花园的太平花 ▌李其功/文 齐梦伯/摄 1935年,原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编辑出版了《旧都文物略》,这是一本官方的关于旧京文物的权威读本,但该书以介绍建筑文物为主,鲜有介绍园林花木。颇为难得的是,在讲到紫禁城御花园绛雪轩的时候,说了一句“轩前有太平花”。 之所以提到太平花,想来是因为太平花的珍稀少见。 故宫里的这丛太平花,今天看来,花丛并不大,在不开花的时候,十分的不起眼。《旧都文物略》上还有一幅当年太平花的照片,从照片看,民国时候的那丛要比现存的这丛茂盛,这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前者死了,后来又补种,一种可能是太平花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死枝,导致枝条减少了。 除了御花园,我在京城别处也曾见过太平花。 20年前的一个春日,我去老舍纪念馆,见到两丛灌木,就问院里一个老太太,这是什么花,老太太说是太平花,开白花,可香了。我说太遗憾了,没赶上花期。老太太说,等五月就开了,到时候你就说是来看太平花的,就不用买门票了。 事后想起来,那个“有权”的老太太也许就是老舍纪念馆馆长、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 从老舍的子女回忆老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购买“丹柿小院”时,院子里也是没有太平花的,是爱花如命的老舍先生从别的地方移来。至于是从哪里移来的,也是个谜。 小德张偷出来的太平花 太平花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清代乃至民国,可真是稀罕物。 民国时期有位民俗学者傅芸子,他曾在1931年6月6日的《北京画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旧都之太平花》。这篇文章短到只有200多字。但是把太平花的流传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 傅芸子认为最初太平花仅仅宫里头才有,之所以流入民间,那是大太监小德张所为,小德张先是移了一棵给志赞希,这个志赞希是何许人呢?他是瑾妃的弟弟、珍妃的哥哥,瑾妃后来成了瑾贵太妃,身份显耀了起来。小德张“拿”宫中奇花送人,当然是为了拍马屁。同时小德张也没忘了自己捞好处,他给自己位于永康胡同的园子也移了一棵太平花。 小德张的园子后来归了搞复辟的那个张勋,张勋之后,主人又换了上海滩的大冒险家哈同,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的父亲因为娶了哈同的一个养女,所以哈同便把自己在北京买的大宅子委托庄则栋的父亲代为管理,太平花于是又成了庄家的爱物。 傅芸子说“太平花北平三处有之”,即指以上三处。按傅的说法,皇城以外的太平花都是小德张从宫里偷出来的。 宫里的太平花如何而来? 宫里的太平花如何而来,说法不一。 学者傅振伦先生在《七十年所见所闻》一书中说“相传清乾隆时,有人以此花进贡(或云贡自四川),恰巧镇压大小金川得胜,高宗因赐名太平花,种在御花园里,并建绛雪轩于其东。每年春季开花,色白如雪,香味浓郁,清帝与群臣游园赋诗,歌颂升平。慈禧太后也极欣赏此花,保护备至。昔日每太平花开放时,故宫博物院往往举行游园会”。 这段文字认为太平花是乾隆朝之贡品,而且乾隆因花建绛雪轩,并赐名太平花,可见规格之高。 故宫博物院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傅振伦民国时期曾在故宫博物院任职,他说在太平花开放之时,故宫博物院还要举行游园会,由此可见,御花园那一丛太平花在没有了皇帝之后,依然沿袭了清代的游园赏花传统,可见民国政府对太平花同样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 《十朝诗乘》中也认为太平花来自四川——“御苑绛雪轩前,有太平花一树,每初夏着花。相传出西蜀青城山中,初名丰瑞,宋天圣中献汴都,赐名‘太平瑞圣花’,曾见范石湖题咏。” 这段史料把太平花宫廷种植史历史往前推到了宋朝以前,不仅是献于宫廷,还被宋仁宗赐名“太平瑞圣花”。 太平花之来历还有东陵之说。玉并在《香珊瑚馆诗稿·咏太平花》小序中谓太平花“光绪间由东陵移植”。 清宫里的太平花不管是远来西蜀还是移自东陵,有了太平花是不是就真的太平了呢? 且看杨芃棫的《清宫词》里的太平花诗:“一庭绛雪烂如霞,憇赏曾经驻翠华。三十年来尘叠劫,不堪还说太平花。”杨芃棫解释道:“绛雪轩在御花园内,为隆裕太后休憇之所。轩前植绛雪花一株,花似春海棠,色都丽而气芬馥,盛世则全树着花,否则不开,故又名太平花。为海内外植物中绝无仅有之品,轩以是得名。庚子到今,历年三十,此行适非花时,闻今年又盛开一次,岂时势适得其反,疑惑闻之不足信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