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2)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们大多歌咏过香。而对外来香料的歌颂,比较多地出现于唐宋之后,这是和进出口贸易的结构有关的。仅以唐朝为例,王维、杜甫、李商隐、刘禹锡、李贺、温庭筠等都写过不少这方面的诗。如王维“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李白“横垂宝帏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白居易“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杜甫“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宫淑景移”。宋代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也如是,而且他们还比前朝更进一步,喜欢自己动手制香。苏轼曾专门合制了一种“印香”(即调配的香粉),还准备了制作印香的模具、檀香木刻等送给苏辙作为寿礼。黄庭坚、陆游也常合制香品赠送友人。

  学者刘祥学指出,明代海外香料来源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香料贸易线路不断向西延伸,郑和下西洋之前,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的主要是周边亚洲国家,进贡香料的则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郑和下西洋后,香料贸易随之向西延伸。郑和率领的船队,出使到哪里,香料贸易就延伸到哪里。随着郑和的远洋开拓,印度洋北部地区诸国所产香料遂通过朝贡、私人贸易流向中国。

  随着国外进贡的胡椒数量越来越大,明廷国库积聚的香料越来越多。明英宗正统初年,一次即敕“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共三百万斤”。至明武宗时,明廷开始对满剌加、暹罗、爪哇等国输往明廷的胡椒、苏木等香料,公开征税,刺激了广东沿海一带香料走私贸易发展,如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称:“岭南诸货出于满剌加、暹罗、爪哇诸夷,计其产,不过胡椒、苏木、象牙、玳瑁之类,非若布帛、菽粟,民生一日不可缺者。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勾引诸夷,为地方害,宜亟杜绝。”

  至明末时,广州一带的海外香料贸易仍十分兴盛。时人屈大均称,“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

  当然,香料作为贸易商品,其进口数量的多寡主要还是由市场本身的需求决定的。宋元以来,香料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极大,香料供不应求,这是国外香料源源流入的内在驱动力。所谓“胡椒、苏木之属,民之所资也”。

  有学者指出,香料作为世界性商品,无意间充当了联通中国和世界的角色。虽然总体上看,古代香料的流动以从西洋、中亚地区以及南洋各国流向中国为主,但产自中国的麝香、丁香等香料,也流向了其他国家。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景。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