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作家吕远: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词曲作家吕远: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2)

  吕远: 1963年我调到了海政文工团,开始写部队的歌、国防建设的歌。1974年我军进行了西沙海战。战斗胜利后,我第一次到西沙群岛,采访参与西沙海战的海军官兵。在永兴岛的一个棚子里,我碰到了陆军榆林要塞的词作家苏圻雄,我们就相约要合作为西沙创作歌曲。1975年开春,我第二次来到海南,到西沙、三亚等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我还去通什了解黎族民歌,去儋州研究调声,去临高采集渔歌,收获颇丰。1975年底,海军部队又派我跟随电影《南海风云》摄制组再次来到海南补充采风,我第三次来到西沙。1976年,我和苏圻雄一个作曲一个写词,完成了《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创作。演唱者是卞小贞和梁长喜。但出版唱片时错印成卞小贞和吕文科,这是个误会。随着电影的播出,这首歌流传开来。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南海神圣领土的关注,这首歌曲传唱多年。2012年三沙市成立后,我和苏圻雄在原有的歌曲基础上创作出《我爱三沙》,后来我又和肖杰合作创作了《三沙祖宗海》。

  记者:《俺的海岛好》这首歌旋律俏皮,歌词幽默。创作时您是怎么考虑的?

  吕远:当时普通群众对海军的艰苦性不太了解,我就想用艰苦与乐观作为这首歌的主题,用一种比较风趣的方式,展示海军战士把海岛变成家园的乐观精神。王澄元是原唱,他已经去世了。他本人擅长诙谐风格,唱这个歌唱得也好。

  记者:歌曲《泉水叮咚响》流传很广,当时是怎么创作的?

  吕远:“文革”时期,爱情题材在文艺作品里是禁区,所以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人民群众就格外盼望轻松的爱情歌曲。1978年,海政歌舞团领导大胆地提出要搞一台轻音乐音乐会。词作家马金星把《泉水叮咚响》的歌词放在我面前。我眼前一亮,却又有点犹豫。因为歌词写的是海军战士与故乡恋人之间的纯洁爱情。这一时期,虽然新的思潮已经萌动,但爱情题材仍然是个“雷区”,歌曲能否被通过,我很有顾虑。但我被动人的歌词打动了,在马金星的鼓励下,我还是非常投入地创作了曲子。这个歌开创了改革开放前爱情歌曲的先河,卞小贞在工人体育馆的冰上音乐会上一唱,很快便风行全国。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歌曲的流传与否,不取决于我们作者,也不取决于歌唱家,而是人民群众。他们需要这样的歌曲,这样的歌自然能流传。

  记者:一名创作者,他创作的歌曲如何才能跟上时代、成为时代标记?

  吕远:这是在我们这个队伍里大家不断讨论的问题。作品契合时代精神,才能引起共鸣,才能被时代记住。一个作家的作品能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承认,能不能被历史承认,有个前提,就是这个作品反映的历史感情或者这个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人民群众内心渴望的,这是重中之重。所以创作者一定要能更多地听到群众声音,要去感悟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这样创作者在创作时可能(对主题)掌握得就会更好一些,体会得深刻一些、准确一些,写出来的东西就更有历史价值。

  记者:一首歌曲如何才能成为经典?

  吕远:歌曲是社会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面形成的一个产物,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决定这个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不是作家、歌唱家或是一个团队能够定下来的。作品经不经典,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比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当时流传很广,影响比较大。为什么?它有社会背景。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人们渴望阳光一般的生活终于来临,演唱者亲切、欢畅的歌声就得到了大家的欢迎。

  我写出了《克拉玛依之歌》,但如果没有吕文科那种非常飘逸抒情的歌声,我那个歌只是一张纸。大家听完一首歌觉得歌不错,首先知道的就是歌手,然后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谁,所以我们(创作者)往往是最后被知道的。我们只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极小的零件,决定作品成败与否的,是人民群众。《牡丹之歌》也好,《一个美丽的传说》也好,从现象上看是唱的人唱好了(才流传),但本质上不是,能决定谁成为歌唱家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以我总说,比我作用更大的是歌唱家,但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群众。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的作品粗糙原始,离“经典”还相去甚远。这是我一贯的自我认知,谢谢。

  (陈俊龙、刘津梅整理)

  采访手记

  一辈子创作

  ■袁丽萍

  采访吕老,总感觉自带“背景音”。千余首歌曲,诸多经典流传,经常是聊着聊着,我们就一起哼唱起来。

  采访地点,吕老定在干休所的阅览室。他说自家书房太乱。

  直到跟着他回家拿材料,才知道“太乱”的不同含义——

  书房里,整个一面墙是一长排高至房顶的书柜,里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各种类型的歌片,开盘带、DAT带、磁带、CD……就像一个微型音乐博物馆。

  一张老式写字台堆满书籍,台上一张硕大的谱纸上满是铅笔的圈圈点点。

  写字台正对面是一台大电视,代替显示屏,方便他用电脑随时工作。

  我不由得想起采访中他的话,“我就是个创作员,一辈子创作”“灵感无非就是艰苦的劳动和不停的思考”……

  “今天的合影如何给您?”

  “咱们加个微信,你扫我吧。”

  吕老果然是个“90后”。他在那部跟我同款的智能手机上点了几下,就调出了二维码。

  勤奋的人,不断学习的人,总能跟得上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