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非遗公开课》生动开讲(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非遗公开课》生动开讲(2)

  在“上善若水”板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淼一上场便用13根木头现场“编织”了一架微型木拱桥。随后,胡淼又拿出用更粗木头搭成的木拱架,邀请10位观众上台“踏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标记桥的结构、尺寸、构件、卯眼、工序的木拱桥特有施工图纸“丈杆”,更让观众领略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不用钉、不用铆、不用桥柱支撑的高妙之处。

  胡淼表示,他在平时所参与过的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中都会随身携带轻便的小道具,此次在面向全国观众的公开课中,他特地带全道具,“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观察和互动,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形成生动形象的感知”。

  提炼精神标识

  智慧巧点题

  在节目中,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展示的“跳刀”技艺让观众大开眼界。徐朝兴只是众多匠人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中,除了精湛技艺的展示,非遗内在精神力量的诠释成为此次课程的最大亮点。做壶60年的“玩泥老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桂珍,自称“80后”、唱起戏来眼中闪烁光芒的昆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奎,注重工艺而非木料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伴随着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还在延续。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常沙娜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艺传承,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她想在节目中传达的理念。

  “非遗课程博大精深,授课需要循序渐进。与去年的宏观讲解相比,今年的课程着重挖掘深层文化内涵,阐释非遗蕴含的东方智慧,把对非遗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层面。”作为第二次亮相《非遗公开课》的主讲嘉宾,赵丰进一步指出,非遗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也是一项宏大的计划,需要持续的关注、精心的策划和不懈的努力。

  多方赋能传播

  传承增动能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制度,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肩负起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在创新非遗传播手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此次开展的《非遗公开课》又是一次汇聚多方力量的全新突破。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节目在各大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亮相的同时,还以微信小游戏等形式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以及与观众的交互感。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非遗公开课》播出期间增加了线上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微信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在互动小游戏中探索非遗之谜,感受非遗魅力。互动完成后还可以生成海报,供观众赠予亲朋好友,助力非遗传播与传承。

  事实上,在多方赋能的过程中,《非遗公开课》的传播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在录制现场,记者观察到,在听嘉宾讲述传承故事时,多位观众眼眶湿润,不同于去年的“新奇”“有趣”等反馈,“感动”“震撼”是这次观众最多提及的词汇。多位观众表示,尽管以前对非遗有简单了解,但这次课程更深入地剖析了非遗的内在力量,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索。

  在节目播出当晚,第三方收视数据平台“酷云EYE”数据显示,《非遗公开课》直播关注度接近1%,索福瑞全国测量仪4+央卫晚间节目TOP30显示,节目市场份额占据2.82%。播出次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综艺频道对节目进行重播,网络视频播放量持续攀升。该节目还引发了网友的火热讨论:“每一帧都如此令人心动”“匠心打造”“半夜补档了去年的《非遗公开课》”“打call”……目前,这堂《非遗公开课》热度不减,在多媒体聚合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还在持续增强。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