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48万件可移动文物,恰如璀璨的文化珍珠(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重庆:148万件可移动文物,恰如璀璨的文化珍珠(2)

  第二册为《石器、石刻、砖瓦、陶瓷卷》,收录了371件(套)文物。石器是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可以看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旧石器时代粗笨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是没有文字记载时代的“文字”,考古学家正是通过这种文字来解读人类的史前时代。

  石刻类文物是从汉代开始广泛流行的,这是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带来制作工具进步的结果。汉代盛行厚葬,重庆地区出土的石阙、石棺以及雕刻的反映升仙、四神、车马出行、门阙接引等图案,古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铜梁出土的明代尚书张佳胤父母合葬墓中,随葬着89件石俑及12件石质家具冥器,人物服饰、器具、乐器、兵器等栩栩如生,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大足石刻也是石刻类文物,但它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不在本次普查的范围内。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人们使用的主要器具,形态各异的罐、釜、甑、甗、鼎、豆、盘、盆……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生活器具的基本形状。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重庆各单位收藏的瓷器,充分反映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原始青瓷到明清官窑,从宋代主要窑口到重庆本地的涂山窑,单色釉、颜色釉,瓷雕瓷塑,逐一呈现,美不胜收。尤其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一批从故宫调拨而来的瓷器,出自明清官窑,器型、釉色、图案、彩绘,美轮美奂,殊为难得。

  第三册为《书画、碑刻、古籍卷》,收录了甲骨、碑刻拓本、古籍善本以及书法绘画类文物181件(套)共计410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西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商代甲骨,曾收入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碑刻拓本、古籍善本是极富文化意趣的一大类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着一批稀见、少见的珍贵古籍,被列入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名录。这两家单位都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书法绘画类藏品受人瞩目,也最能反映博物馆收藏水平。该卷收录的自宋代至民国时期的书画藏品,体现了重庆市馆藏文物的高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藏品特别值得期待。该馆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藏品丰厚,价值突出。图录中选入的南宋《马麟等院画小品册》、元代《无款仙山楼阁图团扇面》、明代《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等,都是一级文物中的佼佼者。

  唐寅是明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别号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唐寅的诗书画造诣极高,《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题材取自五代十国时期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虽然是一件临摹之作,但由于技艺高超、惟妙惟肖,并在原作基础上融入了明代的气息,所以在众多临摹作品中卓然而立。加之唐寅的大才子身份,更为作品增添了许多内涵。此作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多数时间深藏于库房之中,编者将作品照片分解为若干段,放大细部,方便仔细欣赏。此外,与唐寅同享盛名的祝枝山、沈周、文徵明、仇英等其他明代大家的作品,以及清代、民国的大师之作,图录中都有收录。

  第四册为《金属器卷》,收录了232件(套)铜器、金银器、铁器文物。这些文物既有铜容器、兵器、工具,也有金属质地的雕塑、造像、玺印符牌、钱币、乐器、法器等。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分期为青铜时代,这个时代人们使用青铜,制作兵器、礼器、乐器和贵族的生活器具。活动于三峡、重庆地区的巴人,使用青铜兵器剑、矛、钺、戈等,与周边的楚国、蜀国周旋,留下了勇敢善战的美名。巴人流行在兵器上刻铸花纹图案,考古学家称为“巴蜀符号”“巴蜀图语”,实为尚待解读的巴人文字。此外诸如铜佛像、金印、金带具、金首饰、铜镜以及汉代铁器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古代珍品。

  第五册为《工艺、文玩卷》,这是内容最为庞杂、最接近于世人所谓“古董”“古玩”的一卷。收录了271件(套)文物,计有玉石器、宝石、玻璃器(古称料器)、牙骨角器、竹木雕刻、漆器、珐琅器、织绣(缂丝、顾绣、西兰卡普等)、皮革(皮影、盔甲)、紫砂器、鼻烟壶、古代文具、家具以及非金属器的乐器(古琴)、法器,等等。许多收藏爱好者初涉收藏时,苦于对古代文物缺乏了解,无从下手,更难辨真伪,只能从图书中学习。本册图录所收录的文物,都是各博物馆珍藏、且经过多次鉴定的文物,真实可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