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母胎单身的年轻人:有人急于脱单,有人享(2)
时间:2019-04-12 07:0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大一那年,她在研讨课上选择了“爱情”作为主题,认真读过基·瓦西列夫的《情爱论》、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德斯蒙德·莫利斯《亲密行为》,写成了1万多字的读后感,她的爱情观就是书中的句子:“爱情有时候使人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怡然自得,进入非理性的心理涅槃境界。” “我很早就觉得,爱情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事情,求而不得也挺正常的,但还是需要努力求求看。” 顾瑜身边也不乏追求者,有人每天送早晚安,有人时不时送礼物,还有位计算机系学长建了一个以她名字为域名的网站,内容是一堆“温柔,可爱”的赞美和几张从她朋友圈里扒下来的照片。 “那里边是想象出来的我,不真实也不打动我。”其实,顾瑜一直喜欢同校同年级一位工科男生。两人在学生会并肩工作,已经认识4年了。对方经常约她吃饭看电影、分享生活趣事,却迟迟没跟她确定情侣关系。如此一来,她陷入了暧昧泥沼,尝尽了患得患失的酸甜苦辣:“每次看到他跟其他女生说话,心里特别难受。” “你若安好,备胎到老。”4年下来,顾瑜的母胎单身实在是无奈之选。这段感情让她心神不宁,几次把对方删除拉黑,又几次软下心来重归于好。这种状态,也让她根本没法安下心来考虑新的感情。 在闺蜜的劝说下,目前她已经决心从暧昧关系中抽离出来:“不表白也是一种态度,与其浪费时间精力,不如寻找属于我的生活。” 像顾瑜这样的“单恋痴情”不乏其人。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24岁理工男小沈,逢年过节都会给心仪的女孩子送去小玩偶或小零食,对方也愿意和他语音热聊到凌晨两三点,但就是不肯明确“官宣”。这种关系保持了近一年,让小沈备受折磨。 暧昧关系令人心动也容易受伤,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好几年,然后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结合型单身。 “事业型单身”:找到同路人太难了,不如稳定下来再做考量 清华工科男生陈卓是标准意义上的学霸: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高一起就拿过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此后更是全神贯注努力学习。 刚上大学的时候,他情窦初开,喜欢过同班的女孩子,对方却跟班里另一名男生脱了单。情场失意的陈卓决意专心学术,不再谈恋爱,学分绩稳定在全系第一。 接下来直博3年,社交圈子越来越小。他鼓起勇气,尝试追过几个女孩,也在父母的介绍下相亲过几次,但以他目前的生活节奏,往往相处一两周就没了下文。 导师的要求日益严格,他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晚10点才能回宿舍,精力全都放到了做实验、发论文上,根本没有时间陪女友。“目前计划去美国读博士后,不知道未来会到哪里工作,哪里定居,所以女朋友的事也没法太上心。做到这个程度,能找到和自己生活同步的人实在不容易,不如稳定下来再做考量”。 同样在一流高校读到博士四年级的郑岩,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也一直单身。导师问他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毕业后第一年都不打算工作,给自己一个gap year,先休息一下,旅游放松,如果可能,顺便谈个恋爱。” 搞科研艰苦而寂寞,背负着象牙塔外之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博士们能持续保持身心健康已属不易,如果从前没有固定的男友女友,在这个阶段想快速脱单,简直是奢望。 有趣的是,在那些“母胎单身交友群”里,不少宣称自己“母胎单身”的,其实是谈过一两段短暂恋情或异地恋情的,只是他们觉得“谈过就跟没谈过一样,没什么感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母胎单身”的身份似乎成为一座避风港,躲在其中,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无知,凸显自己的单纯。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喻丰教授指出,“母胎单身”群体的壮大,也反映出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已经日益沉重。 在他看来,这一群体中主要有两类人:有些年轻人因为生活过于繁忙,而忽视、错过了恋情上的发展,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不断暗示自己“你不适合谈恋爱”“你不想要谈恋爱”——其实哪有人不渴望被爱呢? 另一类年轻人,在情感上遭受过负面打击,因而养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觉得自己没办法应对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