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沉淀过往 激励未来(2)
时间:2019-06-08 12:0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这些年,延安革命旧址区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他地方也在尝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就探索了把革命旧址保护与精品红色旅游景区相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与休闲农业相结合4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 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跟进。2018年7月21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确立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要求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改善这些文物资源的保护状况,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进一步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用起来、亮起来,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革命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近几年的工作重点。” 陆琼表示。对此,两办文件部署了2018年至2022年的5项主要任务、6大重点工程。“我们期待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革命文物主题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见成效、更富成果。” 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端午节小长假,不少地方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推出非遗体验游,许多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也专门安排在景区、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地点举办,为游客带来更多文化体验。胡雁说,将非遗宣传展示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今年遗产日活动的一大特色。 广州市推出了粤剧体验游、古琴体验游、端午龙舟体验游、广式生活体验游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北京市主会场活动为“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系列活动暨第六届北京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上海市在遗产日期间启动百万市民游上海夏季非遗主题活动,发布非遗旅游线路和非遗美食地图…… 专家表示,非遗的体验性、文化性本就与旅游有着天然联系,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很多旅游线路都可以融合非遗项目。同时,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社会大众对非遗产生更美好的感触,培养和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情感。不过,很多旅游产品对于非遗内容的呈现存在着标签化的问题,缺乏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一些与当地地理环境结合紧密的非遗深度游活动,则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 现在,很多到云南大理喜洲镇的游客都喜欢到蓝续扎染小院坐坐,动手体验一番扎染的乐趣。扎染是白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续扎染小院的主人小白说:“把村里的手艺人聚集到蓝续,做她们每天都会做的扎染。客人到小院来,可以一起体验古法工艺和白族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小白相信,扎染的传承离不开滋养它的这片土地。能够吸引外面游客不断前来的不仅仅是手艺本身,还有传承这门手艺的当地人,以及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非遗和旅游的确可以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只有更多人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和深入挖掘,才能让非遗更好传承,让旅途更加多彩。(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