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华、李坤泽:“文明之问”的反思与重构(2)
时间:2019-06-08 10:5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每一种文明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却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每一种文明都处在动态发展变化之中,都在不断吸纳本土和外来的新的文化成果,让文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众多文明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发展至今的关键所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延续至今的文明都如海洋一样汇集着四面八方的水源,才保持其活力与魅力。每种文明发展至今,相比于文明演化之初都大有不同,这正是该文明的一代代成员不断推陈出新、吸收自身和外来新的文化成果的结果。这种发展非但不是对过去的背叛,反而是对文明本身价值的尊重和发扬。因为文明本身就带有包容的属性,每一种文明最初都是由不同的人群聚集起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继而不断吸纳更多不同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多样的文明。 对每种文明来说,根植于本文明传统的文化宝藏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改进的文明成果同等重要。每种文明都有其内在的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质,如同文明的根基;而文明的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就需要不断地吸收来自外部的光热和水源,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历史的经验证明,封闭的态度是文明发展的大敌,固步自封正是滋生傲慢与落后的土壤,只有时刻保持对内对外包容的心态,这种文明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让自身永葆青春。 尤其是在跨文明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不断涌现的今天,对文明包容性的要求更加凸显。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可以抗拒交流互鉴的大势,同时,仅仅依靠任何一种文明的能力和智慧都不足以应对所有问题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文明的发展更需要以包容的姿态广泛吸纳各文明的精华,融合各文明的力量,才能共同战胜困难,共同实现发展进步。 开放之问——文明是开放的还是孤立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趋于紧密。但各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历史却远早于近现代:早在两千多年前,各文明间以冶炼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交流就已开启,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也络绎不绝。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将亚欧大陆连接起来,各文明的物产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每一种文明都在交流中吸取了来自其他文明的精华,并受益于此。即使受山川地势和技术、生产力水平的阻碍,各文明仍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来自其他文明的人群、物产与思想。盛唐时期,从阿拉伯、波斯等地往返于中国的使者、商人数不胜数,经过西域进入中原的物产和艺术成为唐朝都城的时尚。相反,进入闭关锁国时期后,中华文明非但没有因为“闭锁”获得安全,反而进入了衰落时期。 到了现代,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古老文明在深入发掘自身文明潜力的同时,通过不断引进其他文明成果并加以本土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拉丁美洲地区则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相结合,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拉美文明。 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不同文明中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的需要。全球化的今天,各文明之间开放的交流、互通有无的关系让文明中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体都受益,即使是最普通的个体在生活中也在享受来自多种文明的产品,获取来自多种文明的信息。这种关联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日益加深,为每一个文明及其成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进一步证明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都认可开放对于文明发展的关键意义,并且乐于不断地扩大开放,增进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 开放理念本就深深镌刻于文明的基因之中,也是文明内生的发展动力。对于任何一种文明而言,只有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吸取其他文明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才能生生不息。 合作之问——文明是合作的还是竞争的? 从亨廷顿1993年发表《文明冲突论》一文、继而在3年后编纂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之后,“文明冲突论”就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的焦点。在很多西方学者和政客眼中,文明之间的竞争性不仅存在,而且将成为未来世界发生冲突的主要根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耄耋老人数十年缝制虎头鞋帽:下一辈没有时间学这个
- 下一篇:让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