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
时间:2019-06-07 17:3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从目前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魅力。如上海图书馆藏宋刊元印公文纸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一书,经数字化扫描,在该书纸背发现比较完整的元代户籍文书300多叶,涉及元代湖州路700多户的户口登记问题。这是近代以来有关元代户籍册的第一次大规模发现,其对于元代户籍制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意义,对于元代经济、政治制度等研究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再如,经过数字化扫描处理的还有上图所藏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后汉书》、宋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魏书》、明公文纸蓝印本《毅庵奏议》等古籍善本。目前从前两者的纸背发现了明代“小黄册”文书,虽然“小黄册”此前已有发现,但此次发现为明代黄册制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信息,而在后者纸背发现的明代文、武官考语册,则属于首次面世,对进一步认识明代官吏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古籍善本本身的文本信息不仅得以彰显,且将其附带的批校、题跋、印章、纸背文献等信息也有效地展现出来。大量新信息的出现,必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沃土,也必将为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是海外汉籍回归的有效方式 世所悉知,由于种种原因,自近代以来我国有大量的古籍流失海外。如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藏有汉籍达105万余册,所藏善本近2000种;再如日本的静嘉堂文库,也是闻名于世的汉籍收藏机构,仅其收藏的宋元本古籍就有250多种。 这些珍贵的汉籍善本,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如王重民先生编纂出版《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等汉籍目录。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域外汉籍的关注、研究日增,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让这些汉籍善本“回归”,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看来,除了纸本文献的回购、复印之外,相关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从2010年开始,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开展了相关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合作项目,计划对该馆所藏4200多种汉籍善本进行数字化处理。目前,相关古籍的数字化已全部完成并成功上线,读者可以免费下载、浏览,这为古籍善本的利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推进海外汉籍善本的数字化,无疑是目前实现相关古籍回归的有效方式。 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古籍善本的数字化虽已起步,但距离人们的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今后还需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既要实现所有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也要实现古籍善本的全面数字化,即不仅仅关注善本的正面,也要对其纸背文献等加以处理。同时,还要有国际视野,将海外汉籍善本纳入数字化的范畴,通盘考虑。相信随着古籍善本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杜立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元本在中国藏书与版刻中的重要价值
- 下一篇: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