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2)
时间:2019-04-11 19:3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张端树:“刚开始他们也转不过来弯,来了以后我们天天就是聊天、讲政策,还有企业家过来以身说法。企业也是带着资金来的,而且我觉得我们南文都位置好……” 南文都村村口的标语,“脱贫致富快 全靠产业带”。 在交谈中,我发现,张端树十分习惯地把南文都村称为了“我们村”。可是,扶贫干部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企业,几天的采访中,张端树常跟我提起:企业也不是来做慈善的,扶贫也不是慈善活动。企业是这场考试的第二关。 张端树:“我记得我们前期跑项目的时候,每天来很多人,走一趟,来了就看,挺高兴,可回去就没音信了,总会遇到这些事。包括我们后来弄村企合作这个项目,你让人家捐,人家肯定不会捐,凭什么每天给你捐钱,所以就得有一种思路。” 是农民 也是员工和股东 张端树说的思路就是企业和老百姓共同入股,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老百姓踏实了、想通了,企业也少了麻烦。村里平整出的400亩土地,如今都种上了葡萄。 南文都村的葡萄园,还在等待葡萄生长。 张端树:“老张!” 张端树喊的老张就是请来的企业家张宁。 驻村干部许奉华:“你看你现在不像个老板,像个农民!” 初春时节,葡萄架还在等待紫色的点缀,葡萄产业园的董事长张宁正在地里盯着施肥的进度。 张宁:“今年葡萄进入丰产期,因为农业‘三年之痒’么,前景、收益都是很不错的。现在信心满满。” 企业家张宁对南文都村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身后就是他投资建设的葡萄园。摄影/张晓琳 园区技术员给来打工的村民示范着翻土的技巧,园区里多是四五十岁的村民,如今他们的身份不再只是农民,还是员工和股东。 张宁:“老百姓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园区打工的薪金、还有一部分入股的有股金(分红)。 ” 老百姓不再把“鸡蛋”放在靠天吃饭的一个篮子里,也不用离土离乡进城务工,三项收入加起来每年人均能挣五六千块,就连邻村的老百姓也来到南文都村找活计了。 种葡萄村民:“在(城里)也就挣2000多,在火车站打扫卫生。还不如在家里。我娘家也是这个村的,回来还能照顾我娘。” 上一场考试是脱贫 下一场考试是致富 村企合作,共同致富,我以为南文都村的脱贫路已经趟好了,脱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是张端树告诉我,在贫困山区,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贫困的治理还需要集体的力量。村里最后一个贫困户名叫范来生,今年62岁,手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去年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他才实现了脱贫。 我们来到范来生家时,他新修的南房已经只差安上门窗。 范来生(左一)在和记者聊天,他的女儿趁着假期回来看他。摄影/张晓琳 张端树说,发展才是道理,这几年村里搞产业扶贫,村集体才有了钱。范来生养病和女儿上学的钱,都是村集体掏的。范来生也把扶贫资金投入了合作社,每年的分红也是笔可观的收入。 驻村书记的任期一般是两年,张端树跟范来生说再见,范来生还以为他要离开南文都村,急忙追了出来。 张端树:“来生,走了啊!再见!” 范来生:“可不许走。” 张端树:“我就要走了啊。” 范来生:“哎呀,张书记现在村里人都不让你走。” 张端树:“你不让我走我就不走了!” 范来生:“可不许走啊。还要再干三年。” 张端树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那条公路和我说,上一场考试是脱贫,下一场考试是致富,他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 张端树:“两年时间到了以后,我感觉这个地方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目标没达到,我就不收兵。” 脱贫之后,范来生还在新修的屋子前种了一株苹果苗,嫁接在拇指粗细的砧木上,小苗刚发芽,要靠绑上钢筋才站得住。 范来生:“去年栽的,才发芽,三年吧,三年就能结苹果,以后再来我家吃苹果啊!”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王磊 记者:李行健、杜震、张晓琳(见习)、闫金枫(见习)、刘英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