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银锭桥的前世今生(2)
时间:2019-04-11 17:0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银锭桥作为什刹海的交通要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原桥拱较高,有碍行人,尤其是人力车过桥。民国时期,为配合城市建设需要,民国政府对银锭古桥进行了改建,1918年12月正式施工,将隆起的桥面改为平缓的桥面。改建以后,桥面几乎和两端的路面一般高矮,便于行人及车辆过桥。 1950年春,什刹海三海(前海、后海、西海)清淤,清除银锭桥下淤泥垃圾,露出了燕翅墙。当时什刹海设计水位较高,又在燕翅墙上加筑一层石板,燕翅墙以外,用石块做护岸墙。6月,对银锭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当时的桥栏、望柱已经残破不全。维修时为了保留原有石构件,拆除了中间的砖栏板,用新砖砌成节式桥栏。此次维修未改变原有形制——中间直桥栏和望柱用砖砌,两端保留八字石栏和抱鼓石。 1953年5月20日,东侧桥栏南半为汽车撞毁。据记载,鉴于石桥栏(应为八字栏杆和抱鼓石)风蚀严重,又无力换新,于是全部拆除,改用青砖砌成节式桥栏,板心做水泥甩疙瘩。此时的桥栏全部改为砖砌。据《京华漫忆》中孔庆普记载,此次施工期间,“湖中的游船很多,青年人常在银锭桥下玩穿桥比赛,穿桥洞时不用桨而是用手撑拱碹使小船前进,十分有趣。”以前的游船是木制的,人坐在船上,用木桨划行。船过桥洞时须收桨、手撑拱顶,可见当时桥洞又窄又矮,游船不易通过。 1984年5月至9月,重修银锭桥桥面、桥栏,东、西桥栏中间栏板外侧镌著名文物学家单士元所题“银锭桥”三字。此次施工,只将砖桥栏改为石桥栏,没有改造桥体结构,修后桥洞仍是原样,前海和后海的游船无法从桥下通行。 1989年8月1日,银锭桥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再次改建银锭桥,首都规划委员会召集专家讨论研究改造方案,西城区政府安排布置施工,拆除旧桥,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桥面铺青石板,栏板和望柱仍用汉白玉石料,桥栏中间仍用单士元题字栏板。《什刹海九记》记此次施工成果称:“桥面加宽,桥涵加高,以利交通和通船。”通过这次改建,银锭桥真正“重获新生”,成为兼具历史意蕴与实用价值的古桥。 2008年7月,经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检测,评定银锭桥为危桥。桥基经常年水泡,出现下沉现象,须要拆除重建。工程于2010年12月初开工,重建桥基,桥身石材全部保留利用,未改变原桥的尺寸和外观,保留了单士元的题字栏板。2011年7月,银锭桥的重建工程终于告竣。 银锭桥及周边地区今貌 什刹海后海东部水面,水流渐行渐窄,形成一条东西向水道,银锭桥跨在水道偏东处。桥南东侧立大块山石,东西向,东面镌杨萱庭题“银锭观山”四字,落款日期为“辛巳岁”(2001年)。“银锭观山”是什刹海著名景观之一。早年间,北京城里没有多少高大建筑,百姓很少看见远方风景。不过,在天气晴朗时,若站在银锭桥上向西眺望,便可越过后海水面欣赏西山美景,此景为“银锭观山”。 如今,银锭桥“银锭观山”碑西面镌有朱家溍撰文并书丹之《重修银锭桥落成记》,文曰:“一九八四年旧桥重修,倩曲阳名手精工细作青白石桥落成,单士元先生题额,属(嘱)余为记,乃略识数语,聊备观览示尔。”记载了1984年银锭桥重修的情况,与单士元题词呼应。 银锭桥南的胡同儿原名“海潮庵”,1965年改名“银锭桥胡同”至今。海潮庵又名“观音庵”,即前文所述寺庙,附近曾有英国公宅邸。如今观音庵坐落于银锭桥胡同九号,旧门牌为海潮庵六号,后门在南官房胡同。 桥北为小石碑胡同,有小十字路口,路边店铺相邻,往来游人如织。路口东为烟袋斜街,内有广福观,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西为鸦儿胡同,内有广化寺,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菩萨诞辰纪念日开放。小石碑胡同北接大石碑胡同。 桥东水面,南岸名前海北沿,沿岸绕行,可至荷花市场、前海西街、恭王府、柳荫街。北岸名前海东沿,沿岸向东转南,可至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据传最初建于唐,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庙南也有一座元代古桥,名为“万宁桥”(俗称“后门桥”)。火神庙北原有“义溜胡同”,通地安门大街,而银锭桥至义溜胡同一段,昔日称“义溜河沿”(河沿即水边)。昔日义溜河沿,今天“一溜饭馆”,从银锭桥往东都是京城闻名的老字号:有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老字号烤肉馆“烤肉季”,有创办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老字号山东馆“庆云楼”,还有同样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在银锭桥边经营了三十多年的老字号清真馆“爆肚张”,可谓是什刹海美食一条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