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启迪新时代“赶考”征程(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西柏坡,启迪新时代“赶考”征程(2)

  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曾长期被贫困“缠绕”,一个茶水摊激活了闭塞的柏坡岭。许多村民不等不靠,纷纷摆摊设点,粗糙的双手勤扒苦做,改善生活。

  “先富起来”的韩花珍一家,创业步伐越迈越大。1993年前后,女儿闫文翠承包经营西柏坡供销社,后又开餐馆,当时都是村里最大的“商场”和“饭店”之一。旺季游客多,一家人经常忙到深夜。

  2002年,韩花珍的小外孙闫二鹏建起“农家院”,客房从25间扩到40多间,床具、桌子都是精心订制,可一次性接待600人用餐。还开设拓展训练场。眼下,宾馆还在扩建升级。2017年5月,大外孙韩立鹏自建的宾馆开业,有标间有套房,会议室可容纳160人。

  搭乘红色旅游的快车,西柏坡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全村的“农家院”发展到20户左右。周边村民近水楼台“齐”得月,一起发家。

  当年,党中央在土坯房指挥“三大战役”。如今,西柏坡村全部建成美观坚固的钢混房、小楼。去年,西柏坡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多半农户买了小轿车。环村路原本1米宽的土路,近年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过去石家庄到西柏坡要在山路上盘旋两个多小时。2011年西柏坡高速开通,车程缩到一小时。

  “电波”再度传喜讯,2018年平山脱贫攻坚战告捷,甩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

  追梦时代 创新转型蹚出新路

  距离西柏坡景区1公里,有片整齐的新民居——梁家沟新村。同在柏坡岭,同饮一湖水。昔日封闭的小山村勇于求新,转型升级,闯出新路子。

  行走梁家沟,“新”是最强烈的感受。梁家沟有80多户村民,过去散居山岭,生活不便。拆旧村、建新居,2009年村里请专业机构规划,统一建房,集中居住,改善基础设施。

  图纸出来了,钱从哪来?一些农户习惯守摊子,不想挪窝,又咋整?村主任韩志平拿出1万元,和党员、村干部凑齐20万元启动资金,带头盖新房。为鼓励建新房,村里承诺为搬迁户每人补助5000元。一栋接一栋,一个全新的居民区赫然出现在柏坡岭下。

  拆旧村腾出新空间,干什么新营生?2018年老区人开启二次创业,村里以腾出的土地入股,引入一家公司建设西柏坡红旅小镇,带动西柏坡周边农民脱贫致富。

  去年底红旅小镇建起美食街和旅游商品街,太行山民居风格,营业面积1.7万平方米。梁家沟占40%股份,为保证村民利益,红旅小镇每年保底交村里200万元,给村民分红。

  新业态,新模式。梁家沟的陈习强过去骑三轮车卖土特产,做生意像“打游击”。西柏坡红旅小镇建起后,当地引导流动商贩进入统一市场,形成聚集效应。凭借多年商业敏感,陈习强抢先在红旅小镇承包了固定摊位,“西柏坡的客流在增加,这里的生意会热起来!”

  眼下红旅小镇正试营业,30多个固定销售摊位已发包10多个,50多家餐饮开业。美食街上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断。

  从西柏坡到梁家沟,一批村庄依托红色旅游等脱贫致富。去年平山县旅游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2元,同比增长10%。

  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耳边飞来嘹亮的歌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征程,“电波”紧,“赶考”急,迈步更加铿锵有力!

  ■记者手记

  让历史烛照未来

  走近红色热土,追寻历史印记,感悟群众心声,发现老区人民对党一直怀有特殊、深挚的感情,感怀当年的“赶考者”,感念新时代的领路人。西柏坡群众铭记光荣传统,但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他们在柏坡岭上苦干实干,用热气腾腾的新生活,告慰老一辈,奋进新时代。

  访农家,问专家,探访中共中央旧址,推开小木门,打开一扇窗,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红色密码”似乎展现在眼前。现实一再警示这条历史逻辑:从南湖红船到井冈翠竹,再到延安窑洞,我们党历经磨难来到西柏坡,在土坯房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迎来历史性转折,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在捷报频传时,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进而吹响“赶考”号角。

  越是接连取得胜利,越要保持清醒。站在中共中央旧址,此时此地,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再访西柏坡时的谆谆告诫:“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