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匠人底色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坚守匠人底色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坚守匠人底色 热情拥抱市场
  非遗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倾听·非遗保护新手段(下))

坚守匠人底色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礼让草把龙起源于民间祈雨民俗活动,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把龙表演中,男子舞动草把龙,游客则挥动木瓢向草龙身上泼水,意在唤醒卧龙,祈求降雨。图为重庆市梁平区新盛老街礼让草把龙展演。

  蒋胜斌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非遗与市场结合,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不走样”?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面临着竞争,承受着压力。但商业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曾经广受欢迎的非遗项目,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用好电商等市场力量,与旅游等迅速增长的产业形成互动,积极寻找传播、推广的新方法、新手段。

  转变思路

  老皮影打开新市场

  弦板一拍,灯影一亮。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生于陕西华县一个以皮偶制作为主业的村庄,汪海燕对皮影雕刻这种传统手作艺术可谓耳濡目染。她的父亲汪天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华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已经从事皮影雕刻50多年。

  如今,汪海燕已经有了父亲的风范。汪老先生不仅把与皮影相关的各种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汪海燕,也把他对皮影执拗而朴实的感情传给了她。

  “小的时候,我的玩具是皮影;长大后,我的爱好变成了皮影;成年后,我的工作是皮影;而现在,我的生命就是皮影。”汪海燕认真地说。

  可是,如今已经不流行看皮影戏了,城里很难找到固定的皮影戏剧场。皮影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面临危机。

  在使命感的驱动下,汪海燕改变思路。她创立了皮影工作室,几年来,和父亲率领一班资深皮影工匠,在传统戏剧人物之外开发出卡通人物、大幅壁挂、系列套组等多种产品,受到大众的欢迎。汪海燕说,这些创新都得益于客人的多样化需求,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操作实现的过程中,常常会带来不一样的灵感。

  汪海燕明白,品牌是时间塑造和品质打造出来的,全程手工、挑剔细节、设计创新,是她不变的坚持。“图样设计要有意境,潮皮得干湿适中,雕刻不能偏差一毫米,差一点整张皮影就废了。”

  随着皮影逐步从专业表演者的工具走向大众市场,现在,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结婚大喜等各种喜庆之时,购买皮影的人越来越多。

  电商搭台

  手艺人成“守艺人”

  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独具一格,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然而,由于固守家族传承,朱泥壶日渐式微。最低谷时,坚持的匠人只剩不到50人。

  廖奥是四川成都人,年纪轻轻闯荡广东,见识了手拉朱泥壶后,便一头扎进粤东小城潮州,师从潮州手拉朱泥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谢华,学习制壶13年。

  廖奥曾坚持通过线下展会推介朱泥壶,想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它,却很难达到效果,直到电商平台闯入他的视线。让手工艺人入驻平台,通过网络搭建一座打通传统手工艺人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靠谱吗?

  一开始,廖奥对互联网是排斥的。反而是几位老一辈匠人一起劝说廖奥:“这行手艺急需传承、传播,能做这个事的人里头,你是最合适的了。”最终,廖奥在2015年以“铁人”为名,在一家电商平台上线了。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上线的第一件作品就成了“爆款”。这款被廖奥命名为“春思”的茶壶,不到半个小时就全部拍完了。随后,廖奥创作的同一个系列又有4件作品陆续上线。

  “电商平台会让匠人上线讲讲产品设计的理念,把制壶的传统匠人从幕后推向前台,把真实的状态完完整整地展现给消费者。” 廖奥说,要做到让“手艺人”能够真正地“守艺”,“互联网+匠人”的产业模式值得一试。

  文旅结合

  非遗表演搬进景区

  孤峰横卧,四壁悬崖,寨前大片山石裸露,陡峭光滑,这是重庆梁平区滑石古寨。寨顶的戏台上,载歌载舞,戏台下,掌声连连。

  8个抬工迈着整齐的步伐,领头人起唱,其他抬工和腔,大家齐力用木杠抬着笨重的石头,吆喝着前进。眼瞧着抬工的背影渐行渐远,戏台上,又响起清新明快的小调,一男一女登台,梁山灯戏开演了。

  戏台那边曲终人散,这边,75岁的梁平竹帘非遗传承人方顺康又开始忙活起来,吆喝着,“来,看破竹取丝啰,比头发丝还细。”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