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跨世纪发现之路(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黑洞的跨世纪发现之路(2)

  奥本海默在论文中预测,恒星在其自身引力场的影响下会持续收缩,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物体,甚至连光都不会从中逃脱,这是现代黑洞概念的第一个版本。

  随着战争升级,很多科学家都把方向转移到了原子核物理学。引力坍缩的问题被抛到九霄云外,奥本海默也成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二战结束后,曾经被低估的广义相对论重新复兴,这对接受和理解黑洞至关重要。普林斯顿大学成为新一代研究相对论的中心。正是在那里,核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于1967年提出了“黑洞”这个名字。黑洞的名称自此迅速流行起来,它象征了黑暗和神秘。从那时起,关于黑洞更多的新属性和类型纷纷被发现,直到2015年达到顶峰:首次探测到黑洞二元系统中产生的引力波,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第一个具体证据。

  黑洞之所以奇特,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看不到它,它长久以来存在于数学家的方程解和物理学家的想象中。科学之所以美妙,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即便我们看不到它,但人类的智慧能够让我们在百年前预见它、丈量它,直到天文学家为我们呈现黑洞照片,眼见为实地验证这一跨世纪的太空“预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