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副攻手”到作家 赵蕊蕊的转型之旅
时间:2019-05-23 14:4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上官云)中国的排球迷们,多半会记得这样一位前女排国手:拥有1米97的身高、灵活的移动和速率,被誉为“天才副攻手”,亦曾和队友们一起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她就是赵蕊蕊。 作为80后女排代表人物之一,赵蕊蕊在15年的职业生涯里经历了7次重大手术,每一次都在医生劝她放弃体育生涯时选择重回赛场,直到因为伤病无奈退役。这也仿佛是一道分水岭,此后的赵蕊蕊转型成为作家,近期又登上了一档美食文化类节目《中国味道》的舞台。排球之外的人生,依然多姿多彩。 打球吧,爸爸! 1981年,赵蕊蕊出生在南京。对她而言,走上排球这条路顺理成章:父母都是排球运动员,自己在11岁时身高就达到了一米七三,连她自己也调侃是“老天爷赏饭”。 儿时的赵蕊蕊。《中国味道》节目组供图 最初,她的运动生涯伴随着很多否定的声音:个子够高,但是身体太单薄,想“练出来”很难。爸爸曾尝试让她进入江苏女排二队,但被教练以“人手不够,没人从零培养为由”拒绝。 父亲对赵蕊蕊的训练很严苛,很小时候就带她在煤渣地里练折返跑。“有一年夏天我才十几岁,别人放假都是休息,我在家足足练了15天。”那段时间,她的扣球动作被父亲反复拆解,不断在练习中改进,“我不理解,但哭闹后,还是要完成”。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摔跤吧,爸爸!》风靡一时,片中的父亲将理想寄托在女儿身上。赵蕊蕊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父亲也有点这种感觉。 “我写的书里有一个章节,叫‘打球吧,爸爸’。”赵蕊蕊说,电影里的爸爸一面给女儿高强度训练,一面给女儿揉腿;大半夜熬夜看比赛录像找女儿的不足、研究对手技术特点这些,自己的爸爸都做过,“唯一不同的是,他没对我说‘我为你骄傲’,但眼神已说明一切”。 从“天才副攻手”到因伤退役 1994年底,赵蕊蕊辗转去了八一队,在此后的比赛中,她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进入国家队,接受了更为严格、系统的训练。 “自从当运动员以来,就没有感觉到吃饭是一件幸福的事,即使国家队端到餐桌上的菜都是高水准的。”走上职业化道路以来,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赵蕊蕊的一日三餐变得像打卡一样枯燥,到了饭点只想喝点水。 赵蕊蕊2003年夺冠时留影。《中国味道》节目组供图 2003年11月,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赵蕊蕊担任队中的副攻手,最终帮助中国女排以11场全胜的战绩,在17年后再次赢得世界杯的冠军,被誉为“天才副攻手”,赵蕊蕊个人亦获得最佳扣球手奖项。 荣誉的另一面却是伤病困扰。在15年的排球生涯中,赵蕊蕊接受了多次重大手术。2004年的一次重伤,险些令她断送了职业生涯,也导致自己2004年的奥运之旅的较早结束。 2007年,赵蕊蕊再次接受手术,小腿被打入钢钉,这一次,精湛的医术无法再接续她的排球梦想。无奈,赵蕊蕊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选择正式退役。 “因为伤病,不得不跟排球说再见。每一场比赛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因为永远不可能重来一遍。”多年以后,想起当时的情形,赵蕊蕊还是会有些伤感。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天才,“我只是付出一百分的努力。那些荣誉,离不开整个团体”。 退役后的运动员,往往都要面临转型的问题。赵蕊蕊的转型比较跨界:她成了一名作家。2013年,她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彩羽侠》还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2018年,她又出版了自传《夜越黑,星星越闪耀》。 有人说她进步神速,开始写作4年就能拿下文学大奖;也有人疑惑,科幻作品需要很强的现象力,赵蕊蕊以前都忙于训练比赛,文字功底又该如何锻炼? 赵蕊蕊作品书封。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