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科技让博物馆“潮”起来(2)
时间:2019-05-18 09:0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快,再快一些!”伴随着儿童用力挥动双臂奋力“划舟”,墙壁大屏幕上的龙舟宛如离弦之箭,不少成年观众也被吸引而来,跃跃欲试。“我们在展馆的一些交互体验设计中,运用了全息投影、体感捕捉等技术,并融入不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因素。让孩子们在‘玩’中也能有所学、有所悟。”贵州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刘秀丹对本报记者说。 整合技术资源,强劲助力展览,不只是让观展行为更“潮”,也能够拓展博物馆的展示维度,实现线上线下、馆内馆外联动。去年9月底,百度公司的“AI博物馆计划”在包括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馆等在内的10座博物馆陆续落地实施,为用户提供文物拍照识别、语音智能导览等服务,大大提升了参观者的相关体验。今后,观展时再遇到知识盲区,“AI一下”,答案将即刻呈现在手机上。 保护文物 实现文明永续留存 对于即将年满600岁的故宫来说,在新技术方面的大胆尝试总能不断给观众带来新惊喜。去年5月,故宫博物院就曾推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运用多种高科技互动手段,为观众营造出虚实结合、人存画中的独特体验。 古书画界有“纸寿千年,绢八百”的说法,借用技术手段完成的国宝展演,正是在保护文物不受损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之间找到的平衡点。事实上,展演中的超高清巨幅互动长卷将原画放大约20倍,采用双8K超高清投影技术,分辨率相当于普通电视的140倍,动态效果展现汴京繁华、市井百态,不失为一种令人称赞的创举。 同时,数字故宫的建设也为历史建筑无法实现100%对外开放提供了解决方案。借助数字博物馆,观众可以在数字地图上了解故宫中任何一栋古建筑的信息,也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乾隆皇帝的三希堂,“端坐”养心殿的体验。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经历近40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180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140多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重建。为“墙壁上的博物馆”里文化宝藏传至久远、永续保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第一期30个经典石窟绝大多数都未对游客开放,但在线上,观众可以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数字敦煌”资源库里,莫高窟无惧时空阻隔和褪色风化,美丽永存,焕发出新的活力。 得益于技术的赋能与加持,观众能够与文化遗产距离更近、接触更频,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也“更潮更有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发展姿态。 孙亚慧 文∕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