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寻“文艺复兴” 煤炭大省步入“新经济时代”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三晋大地寻“文艺复兴” 煤炭大省步入“新经济时代”

  5月16日下午,首届吕梁文学季闭幕了。与国内诸多落户城市的文学节来说,吕梁文学季“定居”于山西汾阳吕梁山深处、著名的“共同富裕”村庄——贾家庄。依托独特乡土环境、历史底蕴,对渴望摆脱“煤炭”标签的吕梁市乃至整个山西而言,“吕梁文学季”的落户与延续愈发凸显出独特与重要。

  此次文学季从5月9日一直延续至5月16日,主题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设贾家庄村、“黄河古渡口”碛口古镇两个会场,迎来了莫言、阿来、余华、苏童等五十多位国内知名作家。

  吕梁文学季文学总监、当代诗人欧阳江河说,此次文学季将致力于将文学与阅读氛围带入大众乡居生活,让文学大家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和服务,使普通百姓感受到文学之美;倡导写作永不停止,希望能够扎根乡村大地,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粒文化种子。

莫言出席荣誉典礼现场。主办方供图

莫言出席荣誉典礼现场。主办方供图

  山西农村建起“作家村”

  此次文学季期间,坐落于贾家庄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内的作家村揭幕,取名“文澜苑”。园中六座仿建民国时期的建筑,命名“焕章别墅”“正清金屋”“徽因水坊”等,以纪念20世纪30年代在汾阳工作、生活过的冯玉祥、林徽因、梁思成、费正清、万德生、卫天霖六位中外历史名人。

  步入园中,六座仿民国建筑错落而建,中西合璧、清溪潺流、浓荫匝地,清幽宁静。据介绍,这里将成为中国作家深入贾家庄体验生活的文学写作营地。第一个入住的作家欧阳江河感慨:“一个作家如何和他所书写的土地和人民融为一体,是需要住下来的。”作家梁晓声踏入作家村时,不禁说到:“一直感觉自己身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转眼便进了‘大观园’。”

  “吕梁文学季”落户贾家庄,并非偶然。

吕梁文学季“定居”于山西汾阳吕梁山深处、著名的“共同富裕”村庄——贾家庄。 吕玮 摄

吕梁文学季“定居”于山西汾阳吕梁山深处、著名的“共同富裕”村庄——贾家庄。 吕玮 摄

  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守集体主义、推崇“共同富裕”的村庄,被坊间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钙”,也成了许多文学作者的创作源泉。

  早在20世纪50年代,“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西戎、孙谦等作家,就把贾家庄当作主要的农村文学创作基地,先后在贾家庄体验生活,发掘素材,并以此地风土人情为“源头”,创作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宋老大进城》《农家乐》等影响一个时代的影视剧本和文学作品。其中,由马烽创作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词作家乔羽也来到贾家庄,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并传唱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谌容深入此地,零距离观察中国新农村与农民的变迁轨迹。以贾家庄为标本,十年后写出长篇小说《万年青》。

  一个不足五公里、人口不到4000人的村庄,建有两个书店、一个电影院、一座艺术中心。无需赘言,贾家庄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普通农村。正是春夏之交,文学节的元素自然地“流淌”在贾家庄的角角落落,林间路上挂满了数十位当代中国作家的照片,观光客也会好奇地抬头仰望一个个曾经出现在课本中的名字。

依托独特乡土环境、历史底蕴,对渴望摆脱“煤炭”标签的吕梁市乃至整个山西来说,“吕梁文学季”的落户与延续愈发凸显出独特与重要。 吕玮 摄

依托独特乡土环境、历史底蕴,对渴望摆脱“煤炭”标签的吕梁市乃至整个山西来说,“吕梁文学季”的落户与延续愈发凸显出独特与重要。 吕玮 摄

  这几天,走在贾家庄的村林小路上,常能听到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女孩从身旁跑过。你很容易捕捉到这样的对话,“我想去贾导的‘种子影院’看一眼。”“你看到贾樟柯了吗?”无论是本届文学季的参与者,还是纯粹的观光客,热爱文学与电影的青年们都很熟悉贾樟柯与这个村庄的渊源。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