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勤俭一辈子 他捐出毕生积蓄(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中国梦·践行者】勤俭一辈子 他捐出毕生积蓄(2)

  卢永根认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作为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卢永根的导师丁颖教授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而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也在2017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做了13年华农校长。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华农跨越式发展。

  对即将出国深造的每一位教师,卢校长都要与其促膝谈心,勉励他们早日学成归国。“学成报国,学成归国,这是最根本的。”

  担任校长期间,卢永根实行破格晋升,打开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被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已成为学界、政界的优秀人才。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在担任校长期间,卢老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奋斗终生:病房变成临时党支部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在乡下时,卢永根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在乡下待了近两年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

  在岭英中学,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他从一个无知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就这样,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成为年轻的革命者。“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无论他的身份是院士,还是校长,党员的身份永远高于一切,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17年年初,卢永根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申请,由于他长期住院,无法回单位参加党支部活动,建议成立临时党支部,让他能每月交党费、每月过组织生活。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党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坚持认真研究、学习。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杨志群、方玮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