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叠加(2)
时间:2019-04-09 17:3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免费的学习、无门槛地参与、大规模的受众是慕课开放、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开放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大规模开放课程,由于教师精力不济,难以持续跟进,只能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开放,影响了课程的传播。于是,慕课平台上开始出现相对封闭的学习,如提高参与门槛、面向特定的学习群体、控制学习规模、限定学习时间等,甚至在一些慕课平台上出现了所谓后慕课时代的私播课(SPOC)。开放性与封闭式学习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对在线学习的期望。 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 目前,慕课的平台多为综合性的在线课程,即平台上的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缺少一些专业性的慕课平台。这种杂烩式的学习内容,优点是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慕课平台还存在同质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较为类似。二是慕课的优质课程往往集中于名校、名师,没有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草根学校的草根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生态体系较为单一。三是一些慕课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让学习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质化的课程资源推送。 3.问题:慕课推动教育变革仍有局限性 慕课发展中看似矛盾的“两面性”实则反映出“互联网+教育”尚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使得慕课对教育的改变回归到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性道路上。 无形的围墙依然矗立 慕课能跨越有形的围墙,让全世界的人享有名校、名师、名课,但传统教育体系这堵无形的墙却难以被彻底颠覆。这个现象反映出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发生重大跨越或转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随之改变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来临,虽然极大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引发了产业的一系列变革,但社会发展模式尚未有本质改变。这就决定了现有的教育体系、体制、机制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的教育,或是对其进行有益的拓展、补充,乃至改变。慕课的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即是一种印证。 公平和质量难以兼顾 慕课发展中开放与封闭、多样与同质并存,表面上是为了解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教学交流不足、优质资源有限的问题,尽可能地兼顾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与技术间关系的不平等。互联网技术尽管能将信息极大地扩散到各个角落,能让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但是,这只能实现人与信息间的单一交互,无法达成将一个或少数人的智慧、情感、态度等与网络上更多人同步的、不间断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智慧交互实则受到了限制。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仍然独立于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外,无法形成“人—技术—人”的融合性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技术对教育而言,仍然是处于辅助性、补充性、拓展性、工具性的地位,而非颠覆性的力量。 4.展望: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推动性作用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内生性变革,需要从教育和技术两个方向双管齐下,共同推进。 要随时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需求,跟进技术发展趋势,从体系上及时对教育进行调整。“互联网+教育”最终落脚点是教育。当社会发展模式和技术革新后,我们仅仅简单地将技术与教育叠加,而不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那可能叠加力度越大越是强化、固化原有教育体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让技术成为阻碍教育变革的帮凶。如能及早洞察社会变化,从整体的视角推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教育”的最大优势。 要通过教育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推动技术的变革,实现人与技术关系的质变。从慕课的发展来看,技术尚未真正介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智能化的不足使得技术只能成为人的某项工具,而不能上升为人的助手,甚至是伙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与技术关系的改变带来了曙光。我们要把握机遇,通过教育培养更多智能时代的人才,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而让技术能够代替教师完成一部分教育任务,真正推动技术与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学习环境,随时随地按需而学,达到教育的高位公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