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城市博物馆合作欲走出东亚(2)
时间:2019-05-15 02:1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三国之间互办展览,最早始于2013年,首博在首尔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包容的北京——一座城市的成长”。两年后,作为回应,首尔历史博物馆到首博举办了“水路城市,首尔:清溪川的变迁特别展”,借首尔中心河流清溪川的变迁,呈现首尔600年历史。 中日韩首都城市博物馆交流机制孕育的这些合作展览,主题一以贯之,就是城市本身。展览将各自城市的历史展现给对方城市的民众,履行作为城市博物馆的职责,并加深民众的相互了解。 “通过这种文化交流达成的人民之间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黄雪寅说。今年秋天,新一届研讨会开幕时,日韩两国也将互办展览。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 十余年的持续研讨,孕育出的最重要成果,是各方对于“城市博物馆”的认识不断深刻。三国四馆同行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博物馆尤其是一国首都的博物馆,如何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 这个大命题被分解为一系列细节问题,成为一年又一年的研讨会主题。比如,城市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定位、功能,以及与公众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却不知道城市的过去,也就不明白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城市博物馆应该用文物作为线索,串联起城市的典型故事。”黄雪寅说。 这些讨论的结果不仅留下了一本本论文集,更为博物馆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 例如首都博物馆近年来设计的“读城”系列活动,以北京的城池、四合院等为主题,通过文物展览、社教活动的结合,试图让北京的历史走进市民生活。 为让城市博物馆成为收藏展示百姓生活的记忆库,首尔历史博物馆做了很多成功的尝试。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首尔启动大量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工程,时任首尔历史博物馆馆长康泓彬敏锐觉察到,很多生活记忆行将消失。于是他将完整的小学教室连带墙壁、课桌椅、黑板搬了回去,裁缝店、商铺等也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将生活的瞬间定格和存储,这是首尔带给首博的重要启发。“就像我们今天通过墓葬品研究古代人的生活,现在的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城市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为后人留住今天。”黄雪寅说。 城市博物馆应该成为城市集体记忆的宝库,记录历史,也记录当下发生的城市生活。在中日韩博物馆研讨会中,三国博物馆人士不断强化着这样的观念。 其实,与首尔类似,首都博物馆也一直在“为了明天收藏今天”。2003年“非典”期间,首都博物馆馆员向医院、市民征集了大量因“非典”而产生的物事,记录这场事件在北京留下的印迹。 近些年,首都博物馆征集了很多与“9·3”大阅兵、“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等有关的物品,以及共享单车和各个年代的出租车等。博物馆藏品征集人员如古代的史官,记录着城市社会发展的每一步。 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的特长,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保存。他们用影像等手段记录下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对艺人和记忆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并通过展览还原非遗项目,以此保存城市记忆。 互联网时代的转型 你来我往连续商讨了18年,关于城市博物馆的话题非但没有枯竭,反而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更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为博物馆带来的改变。 在互联网深入改变博物馆和观众的时代,博物馆面临着比以往时代更多的课题。曾经,展览是博物馆展示展品的唯一方式,举办展览几乎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唯一内容。而现在,观众通过手机就能进入网上博物馆,浏览海量的文物信息,使得他们对博物馆展览的要求也更多,不仅要看到文物本身,还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考古的过程、文物修复的经历、文创产品的开发……他们会把展览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一场观展会引发持续的交流讨论。 简单来说,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难以满足了。 “参观只是观众的一个主要愿望,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社交平台。”黄雪寅分析。以往首博社教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现在则需要跟社会各界深入合作。例如在策划“读城”展览时,就邀请北京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一些关于四合院生活的展品甚至是师生从家里拿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