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N代”如衣裳 一边被人挑一边很挑人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综N代”如衣裳 一边被人挑一边很挑人

  “综N代”如衣裳,一边被人挑一边很挑人

  最近综艺圈的话题围绕着“换血”打转。

  几档颇有市场基础的“综N代”节目,都因为核心嘉宾的离开,而大量输入新血液:《奔跑吧》“跑男团”,邓超、陈赫、鹿晗和王祖蓝退出,一连溜了4员大将,让这档综艺近乎“整容”;《向往的生活》“大华”刘宪华宣布因身体原因退出;《极限挑战》“男人帮”也没了孙红雷和黄渤……

 

  部分经历人员调整的“综N代”节目,未能交出“逆风前行”的答卷,第一期即受到不同程度的diss。细看网友的评价,口碑的不如意,不仅因为“换血”这一个表面原因。“综N代”陷于舒适区,“内耗”严重,日显疲态……深层弊病一一暴露出来。人员“换血”,不过是掀开了最后一层遮布,警醒骄傲而自嗨的主创团队:所谓的爆款,没你想象的那么“能打”。

  “综N代”这一词,用来描述连续播出N季、富有市场号召力的综艺节目。当大家提起这个概念时,往往带有赞许的意味,在头部资源厮杀激烈的当下,这档综艺不是昙花一现,还能看见可期的未来,有能耐去赢得观众“长情”的青睐。

  然而,“综N代”也是一个极为冷酷无情的风评坐标轴。以综艺的季数为横坐标,以每一季综艺的网络评分为纵坐标,最终“N季”播下来,一笔连成口碑折线图,结果很是令人唏嘘。例如某一两档看似霸屏四五年的明星真人秀,其实评分逐年一路下滑;有的王牌综艺在“急速坠落”中,或于某一季勉强挣扎“挽尊”,但基本无力逃离“低分区”。

  “综N代”似乎自带一种“魔咒”和“宿命”。

  若想理解“综N代”节目的困境,不妨可以反向思考一下,让观众非得一直看你家综艺的理由是什么?

  十几年前,在互联网社交尚未兴盛的年代,综艺观众的兴奋点完全来源于明星个人的亮相。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时省电视台的一档综艺,因时常邀请港台演员、歌手,满足大家“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星心愿,呈现绝对霸屏之势,甚至观众会以猜下期有谁为乐。

  那是一个竞争力等同于“请到谁就牛”的综艺时代,观众怀着“见到活的×××”的朴素愿望,对节目内容策划并无多少要求。时过境迁,而今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观众的诉求从“看人”拔高为“品人”,乃至“品鉴综艺”。

  “综N代”如衣裳,一方面很挑人,一方面也被人挑。

  在“综N代”挑人这个方面,内耗,是最大隐患。

  回望一些“综N代”的生长路径,第一季一炮打响,给予团队无限信心,接下来试图把更多当红一线艺人拉进来。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无可厚非,但许多“综N代”忽略了综艺定位、模式与不同艺人的匹配程度,“硬拗”错的人,徒增消耗。

  有些艺人组合在一起,是为综艺赋能,这种固定的黄金组合被网友称为“团魂”:有人逗哏,有人捧哏,有人是脑力担当,有人快速“养成”,有人则展现“反差萌”……例如《快乐大本营》《极限挑战》《明星大侦探》等都拥有认可度高的“团魂”,驰骋N代不败。每个人各得其所,且能全情投入,这种“综N代”是理想而稳妥的。

  有的综艺未能扎实考量艺人的适配程度,甚至强行“拗人设”,对节目本身造成极大的内耗。比如某档户外旅行真人秀,第一季全程有梗有活力,到第二季凑了一堆所谓更有个性的艺人,结果气氛时而生冷时而紧张,观众只看到了满屏尴尬。那节目组是否应考虑一下,这些个性艺人打心眼里真的乐意旅行吗?乐意和一堆人旅行吗?

  而有的综艺为了增强艺人的形象“记忆点”,为其策划标签鲜明的人设,如吃货、好男人、女汉子、撒糖CP……很可能与本人真实习性、气质都相距甚远。毕竟综艺带有日常生活气味儿,是相对呼吁艺人流露真性情的空间,硬拗人设,无异于让艺人强行演一个新角色。这种干巴巴的表演,观众不接受。

  而关于“综N代”被人挑,为何有的节目走了三季无碍,往后就一蹶不振?懒于创新破解,是导致其备受诟病的原因。

  从前艺人不必顾虑太多,上综艺很轻松,就当是从电影片场来到娱乐休息室就好;而今观众容不得艺人敷衍“划水”,更容不得节目组啃老本。自媒体“Sir电影”评价已奔到第七季的“跑男”,虽然这四五年去了好多国家,但始终离不开巴掌大的“指压板”。流水的奢华场地,铁打的俗套游戏,观众怎会不厌烦?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