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接棒单霁翔出任故宫新“掌门” 为什么是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王旭东接棒单霁翔出任故宫新“掌门” 为什么是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9日电 题: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记者 宋宇晟 上官云

  综合报道,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资料图:2019年3月底,王旭东接受/p中新社记者专访。杨艳敏 摄

资料图:2019年3月底,王旭东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杨艳敏 摄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因为我出生在甘肃农村,那个地方非常缺水,我小时候经常看见那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经纬仪在修水渠,我特别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王旭东最初的工作和文物、艺术毫无关系,而是一名工科生。

  他能到敦煌工作,其实很偶然。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在这之前,对敦煌他只记得父亲曾去那儿旅游,还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就是这一“看”,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他回忆,“刚来莫高窟时,每天都要扫沙子”。

  但对于敦煌壁画,王旭东彼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以一个工科生的视角来看,只觉得它们是土、是矿物,他关注到的,是壁画的起甲、开裂等问题。

  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资料图:王旭东。敦煌研究院 孟捷 摄

资料图:王旭东。敦煌研究院 孟捷 摄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

  为什么后来会渐渐喜欢上敦煌文化?

  王旭东后来对媒体说,是耳濡目染。

  “因为我就住在莫高窟,经常在洞窟里转,周围的同事也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慢慢地,你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要了解它的欲望。”

  于是,王旭东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进洞窟的时候,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壁画上。

资料图:2018年5月16日,壁画修复师修复莫高窟130窟起甲壁画。 南如卓玛 摄

资料图:2018年5月16日,壁画修复师修复莫高窟130窟起甲壁画。 南如卓玛 摄

  “我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彩塑、壁画,其风格以及技法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表现的思想也不同。我越来越觉得其中的学问太大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敦煌文物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慢慢地,王旭东觉得,敦煌石窟不再只是石头、泥巴,“它们是有生命的”。

  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

  但石窟的生命终究有限,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播敦煌文物所承载的文化,成了几代敦煌人面临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

资料图:2018年8月6日,通过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复制壁画320窟“散花飞天”亮相敦煌。 杨艳敏 摄

资料图:2018年8月6日,通过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复制壁画320窟“散花飞天”亮相敦煌。 杨艳敏 摄

  王旭东曾说,保护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的“衰变”。

  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