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测体育,高校为何“避重就轻”(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自主招生测体育,高校为何“避重就轻”(2)

  除了安全因素,刘波认为,测试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也是让许多高校放弃测试长跑的一个原因。他说,自主招生面试一般只有半天或一天,有些高校运动场地较小,让几百名考生全都测一遍,难度较大。如果赶上恶劣天气,室外长跑也无法进行。

  尽管如此,王宗平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体育测试纷纷“避重就轻”,说明对考生体质心里没底,是对高中体育的不信任、不放心。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体育未被列入高考,使得高中阶段尤其高三年级的体育课形同虚设,高考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从过去8年清华自主招生体测情况来看,参加测试的考生体质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据刘波介绍,2011年,近700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体育测试的学生中,成绩优秀(90分以上)的为零,不及格(60分以下)的考生占到了63.5%。

  刘波说,虽然近两年体测结果显示考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也有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意识到体育测试的重要性,但这并不代表高中生整体体质有明显提升。

  推进体质测试科学化 避免政策初衷落空

  早在12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指出“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但由于缺少“正向指挥棒”,学生体能素质弱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王宗平表示,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测试体育,就是希望这些985、211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广大家长和考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从而引发中小学重视体育的正向连锁反应。然而,无论是从测试科目还是测试结果的重要性来看,高校体测“动真格的少,走过场的多”,这无疑让教育主管部门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王宗平认为,对于自主招生高校体育测试到底该测哪些项目、参照什么标准、体测结果在招生评定中占多少权重等,教育部门应当研究制定一个相对细化的科学指导意见,如此才能避免体育测试流于形式,执行起来差别过大,避免好政策沦为摆设。

  “推进校考体育科学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波表示,今年是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加测体育的第一年,大部分高校没有经验,因此在选择体育考试内容、标准、权重时十分慎重,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是现成的标准化测试,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操作简便,易于组织,因而大多数高校都选择了以此标准为参照进行体测。

  刘波也赞同未来出台一个关于体育测试的指导性意见,但他强调,不能搞“一刀切”,要求所有学校体测都完全统一,因为既然是自主招生,就应当赋予各高校一定的自主权。

  事实上,无论测试科目如何调整,体质测试的终极目的,在于引导更多学生投身体育运动中,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王宗平和刘波均表示,扭转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靠学校一家可以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