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去世 起用陈佩斯赵本山等(3)
时间:2019-04-09 04:1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李谷一说,这些年她与黄一鹤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有一年,我的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请他来看,他还很高兴。但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央视的一档栏目上,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如今听闻黄一鹤逝世的消息后,李谷一表示很难过,“我永远铭记他的相知之恩,希望老哥一路走好。” 胆魄和坚持 差点因邀请张明敏被开除 1983年春晚获得不俗反响后,黄一鹤完全可以按同样的模式继续搞1984年春晚,然而为了满足观众对晚会骤然增长的期望,黄一鹤决定冒着风险再次创新。1984年中国即将迎接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署,黄一鹤大胆萌生了邀请港台同胞的想法。当时他曾在公交车上偶然听到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歌词有黄河、长江,于是他便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张明敏参加春晚。同时,黄一鹤也邀请港台艺人和赵忠祥、马季、姜昆等人共同担任主持。 虽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黄一鹤先对张明敏等人进行了“调研”,但仍有一些领导不同意如此“激进”的做法:“春节晚会是现场直播,可不是录像,万一他要说出一句不得体的话谁负责?”甚至某领导曾打来电话,称如果黄一鹤再坚持己见,就把他撤掉。黄一鹤当即挂断。但正是这样的胆魄和坚持,最终造就了经典春晚节目《我的中国心》。 黄一鹤的“叛逆”不仅如此。1983年,哑剧小品《吃鸡》大获成功,黄一鹤便联想到在1984年春晚再推出一个语言类节目。当年国内还没有对白小品,于是黄一鹤看中了凭借《二子开店》《夕照街》等电影名声大噪的陈佩斯,和因《牧马人》而红遍全国的朱时茂,并亲自邀请二人从零开始创作小品《吃面条》。然而《吃面条》排练时,很多人竟然都笑得趴到地上,这又一度让黄一鹤忐忑,“在那个年代,没有意义的笑是不允许的。”上,还是不上,在除夕前一夜仍未有定论。但黄一鹤仍抵住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鼓励彼时失落不已的朱时茂、陈佩斯:“这个节目没有人说可以上,但是也没有任何人说不能上。我是晚会的导演,我就可以做决定了:上!出了问题我负责。但你俩记住一条:表演时一定要按照审查的本子来,不要添枝加叶捅娄子。” 《吃面条》播出后,也曾有人质疑那是无意义的笑,黄一鹤却反唇相讥:“谁说没有社会意义?小品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你就别考演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你觉得做演员容易,可是连吃一碗面都吃不像,就是讽刺那些好高骛远的人。” 专访刘晓庆 昨天,刘晓庆接受了新京报记者采访,回忆起当年黄一鹤是如何说服她上春晚主持的,“黄一鹤导演来请我的时候也没有怎么说服我,只是我自己斗争了好久,因为当时我是拍电影的,电视机在中国观众家里很少,一个联欢会,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因为我一个月工资只有50块钱,买一张车票很难。好不容易一年攒下的钱,要坐车回去和家人团聚。所以呢,这个机会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春节联欢会的规定就是要现场直播,就是说的是一个联欢会,也没觉得是多大的一个事儿。当时没有什么功利主义,主要是大家一起热闹就行,所以我也没有提什么要求,直播上就直接向四川人民问了好。然后从春节联欢会的舞台上就直接去了火车站,然后就赶回成都和父母团聚。” 刘晓庆说,当时是联欢会,没想到一下变成了第一届春晚,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晚会。当时看不到外国的电影,更加看不到外国的综艺节目,在这种情况下,黄一鹤导演完完全全(当然大家也有一份砖瓦的贡献)创造了这种形式的春节联欢会,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听到黄一鹤导演去世,“我非常地、非常非常地难过,因为他就是经典。” 【一种怀念】 互联网时代更要记住他的春晚创举 黄一鹤是春节联欢晚会这一节目类型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电视文艺迎来春天的前行者之一,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成就,缅怀这位对中国电视文化行业贡献颇多的老人。 黄一鹤是春节联欢晚会这一节目类型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电视文艺迎来春天的前行者。 电视晚会,是中国向电视文化贡献的独特文艺类型。关注者谈及晚会,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春晚,而提到春晚,绕不开的就是黄一鹤了。作为央视春晚的同龄人,笔者在研究娱乐综艺的时候,也常会抚今追昔,感叹八十年代初春晚横空出世的天时地利人和,更加赞叹黄一鹤等人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敢于创新的巨大勇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