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三登芭蕾舞台 红色题材何以常演常新(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沂蒙红嫂”三登芭蕾舞台 红色题材何以常演常新(2)

  为了尽可能还原故事的细节,徐刚带领演员们下水进行了体验,感受水的冰冷,感受水的浮力,寻找当年“红嫂”立在水中的感觉。徐刚认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要想有“人味”,就要无限走近那些作品中的人物,因为只有无限走近他们,才能理解他们如何把那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进而去诠释他们精神的伟大。

  贴合当下审美才易于传播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要想吸引当下的年轻人,不仅要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更要贴合当代人的审美。芭蕾舞这样的舞台艺术,叙事和表达都高度抽象化,要做到贴合当代人的审美并非易事。比如,“火线桥”故事中,桥怎么表现,河水用什么道具,这些都是难题。如果没有“桥”,也没有“河水”,仅凭演员们的肢体语言,很难让观众看懂故事。

  为了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沂蒙三章》大胆使用了激光、投影灯现代舞美手段。在现代舞美手段的支持下,舞台上顿时出现“滔滔河水”,也架起了“浮桥”,而演员们肩膀以下都没在“河水”中,一切像真的一样,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演出现场,看到上述场景,不少观众发出“哇”的惊叹声。“现代化的舞美技术,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手段,让今天的红色文艺作品更具观赏性,这在几十年前创作《沂蒙颂》时是无法想象的。”徐刚说。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军民鱼水、大爱无疆……当年,刘廷禹为《沂蒙颂》创作的音乐成为芭蕾音乐中的经典。几十年后的《沂蒙三章》,沿用了刘廷禹当年的音乐,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新作品中,有《火线桥》里震撼人心的打击乐,有《永远的新娘》中颇具动感、更富生活气息的“捉鸡”音乐,还有极具地域风情的《沂蒙小调》。

  在戏剧舞台上,对“红嫂”等英雄人物的塑造,应该是铿锵有力的。而芭蕾舞动作都比较柔美,为此徐刚在《沂蒙三章》中加入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力量。“不管是音乐舞美,还是服装及舞蹈动作的重新设计,为的都是尽可能地符合当代审美,便于当代观众接受。”徐刚说:“从《红色娘子军》到《沂蒙颂》《沂蒙情》,再到今天的《沂蒙三章》,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一直都在探索中前行,这说明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常演常新。”

  (本报记者 韩业庭)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