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损伤时 “救命血”为何能致命(2)
时间:2019-05-07 03:4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我们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说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通过靶向关键基因来显著减轻;另一方面表明,损伤与否的‘决定性阶段’并不是再灌注,而是在更早期的缺血损伤期间机体的应激变化。”文章通讯作者李红良表示。如果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比作一个“炸药包”,之前传统的研究致力于控制“炸药包”爆炸后的氧化应激、细胞坏死、炎症反应等后续事件;而他们团队则发现了引爆“炸药包”的“导火索”,那就是肝脏缺血阶段的脂质代谢紊乱。 为了进一步探索目标基因在疾病中能否起到关键“螺丝钉”作用,模式动物所团队构建出特定基因靶向敲除的克隆猪,证明目标基因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和它们作为关键靶点在临床应用中的转化潜能。“猪的心、肝、脾、肺、肾的体位、大小和人类的非常相似,而小鼠却相差较大,因此前者的功能验证将更能代表临床。”姬燕晓说。 这也是在对疾病的分子机制探索中,模式动物的第二次出现。“第一次我们要让它模拟‘病患’,采用的是手术干预的方法,例如通过手术造成肝脏缺血,想从中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李红良解释,“第二次模式动物是给出‘可信’的验证,我们要知道一个基因是否是关键的‘螺丝钉’,要看干预它之后会发生什么。” 有资料显示,CNS(《细胞》《自然》《科学》简称)上刊发的药物靶点,最终开发出新药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模式动物是将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绕不开的“枢纽”一环,基于模式动物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研发工作,或许会更加贴合临床实践,进而提高新药的开发率,降低新药开发成本。模式动物所动物模型团队可以熟练利用小鼠、大鼠等小动物及猴子、猪等大动物模型模拟超过40种以上以代谢及心血管疾病、肿瘤为主的人类疾病,为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该所长期和源自于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湖北天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着紧密的协作,结合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实验技术与独特的实验猴资源优势,与包括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等10多个国际研究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顶班”的来“应急” 或许是种自我保护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或许原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机制。”姬燕晓表示,就好像一个机器正常运转,当一个零件坏了,其他本来不运转的零件开始尝试把这个功能“顶上”。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当“救命血”突如其来,“顶班”的零件仍在运转,可能造成损伤。 也或许是,“顶班”的零件可能只是进化用来“应急”的,当“应急”的任务担负的太长,而没有缓解,比如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应急通道”没有停止,就可能引发机体的连锁反应,带动了不应该转的地方运转,这种“乱套”就会造成相关疾病的发生。缺血的刺激,会带来新的细胞通路的活化,或者会导致原来的细胞通路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更体现了生命机理的“动态”。“人们很早就知道了这条通路,但我们的团队首次证明了这条已知通路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这也将帮助我们开发出相关疾病的手术辅助用药。”李红良告诉记者。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实时动态的过程,这给基础医学研究者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更加严峻,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半胱氨酸血症以及一些遗传因素等均可诱导心脏、肝脏、肾脏等主要脏器的疾病发生。 在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中,与会专家从氧化应激、血管干细胞增殖迁移、线粒DNA损伤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示了肝脏和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潜在新靶点,为寻找更加优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致力通过基因治疗治愈遗传性眼病
- 下一篇:给血管“添堵”的真是“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