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历程(2)
时间:2019-05-05 14:3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记者:这次首发的《马藏》第一部开头五卷,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初始阶段的文献汇纂。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五卷中近30册文本呈现的思想和学术特征。 顾海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开始译介欧洲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想的著述,中国人从中开始了解马克思思想及其社会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开端。这一时期,日本知识界对马克思思想和社会主义学说已经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著述。我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学人在日本接触到这些著述,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为向国内传播这些思想,他们积极而急迫地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著述作出译介。在译介过程中,几乎所有学人都依循“文以载道”的理念,结合清末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现状,以“载道”的强烈意愿,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所赞赏的思想主张和种种“主义”,落实相关文本,力图在“传道”中“悟道”、在“悟道”中“行道”。在已经出版的《马藏》第一部第1-5卷中,“文以载道”的理念在马克思思想和社会主义学说早期传播的初始阶段体现得尤为显著。 《马藏》这五卷编纂的著作,我们按照习惯称作“文献”,但在具体编纂中,更多的是以“文本”对待,突出的是对文献的原始文本、文本多种迻译本、文本多种版本、文本流转、文本扩展和转呈等方面的研究,这就改变了以往从“作品”的静止的、孤立的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进行研究的方法。 既然突出了“文本”意义上的研究,由此必然生成文本研究中“互文本”和“互文性”的问题。例如,对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的四个中文译本、村井知至《社会主义》的三个中文译本的“互文性”意义上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文本生成和文本转呈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始阶段的思想和学术特征。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5日 0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