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男医生刘淼:从被孕妈拒绝到“妇女之友”(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播报 >

产科男医生刘淼:从被孕妈拒绝到“妇女之友”(2)

  过去因为缺乏样本数据,认为通过给大人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通过剖腹产而非通过产道分娩、不喂奶等方式可以减少乙肝传播,但后期通过大样本追踪发现这些都是没必要的。

  随着医学进步,乙肝被认为可防可控。刘淼称,通过给大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给孩子注射乙肝疫苗,定期随访,可以让乙肝病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乙肝的母婴阻断经过了失控、恐慌、避讳到现在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刘淼表示,艾滋病的母婴阻断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是目前,艾滋病还处于避讳的阶段。

  从艾滋病、乙肝患者不敢生、躲着生到现在可以通过母婴阻断成功生产;从以前忍着疼生孩子到现在的无痛分娩……17年里,刘淼见证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

  医学世家 传承济世救人杏林精神

  这让刘淼开始思考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教会人们如何理解生命,教会患者如何接受不可抗拒地死亡规律,有时候比精湛的医术更重要。

  临终关怀不仅旨在使临终者舒适、平静、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更体现出维护临终者尊严,也对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少遗憾和痛苦。

  “摸头是长辈,摸手是朋友,摸肩是同事”他认为,医生对患者表示慰问时,手放在不同地方,言语措辞的细微变化,都会让患者体会到“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所以他认为,对患者的临终关怀,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规范动作及语言。以便医护人员真正走入患者的内心,帮助他们减少心理痛苦。

  “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死亡,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能促使患者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他认为,通过死亡教育的学习,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体面而有品质的走完人生最后阶段。

  目前,他正在通过出书、演讲、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形式,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推广死亡教育,宣传人文医学的重要性。

  传递:拿着话筒上电视推广死亡教育

  通过17年的耕耘,刘淼的医术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有一年,在妇科办公室,有位老人家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进来,问谁是刘淼医生。

  老人家说当年她女儿生孩子,到了最后时刻,精疲力竭,小孩的胎心也不好,是刘淼拉着她女儿的手,一直鼓励她,帮助她,最后顺利把宝宝生下来了。今天去儿科看病,顺道过来看看刘淼。从楼上找到楼下,就想让孙女亲自对刘医生说声谢谢。

  当小姑娘走到面前,眨着明亮的眼睛说:“谢谢叔叔。”那一刻,刘淼说自己感到无比快乐。

  刘淼出生于医学世家,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对于他要当一名妇产科医生的选择,家人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刘淼的高祖父是一名中医,有很多古书、古方,无论外科、内科、妇产科都要看。父辈在给刘淼讲家族故事的时候,曾听过高祖父有一次遇到过产妇大出血。“当时产妇人快不行了,但高祖父通过熬一些中药,让她服用后,血就止住了。”

  因为底下孩子多,刘淼的曾祖父就给每个人单独传一门,传给刘淼爷爷的就是妇科和儿科。

  刘淼的父亲学的是西医,但由于刘淼的爷爷从小让父亲背古书、古方,学习针灸,因此父亲也会把脉,扎针灸、抓中药开方子,能将中西医结合起来。

  但到了刘淼这一辈,中医接触的就少了,属于完全的西医。刘淼认为,中医相当于太极拳,西医相当于泰拳。非要将太极拳和泰拳去比,就等于以已之短,攻彼之长,应该要将中西医结合。

  刘淼至今仍然记得父亲曾告诉过他的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做医生不可能太穷,当然也不可能太富,但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医生是和病人的痛苦打交道,利用病人的痛苦去挣很多钱是不对的。”刘淼称,自己的祖辈行医时,无论病人有没有钱都会去帮忙救治。而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即便再穷的人,也都会送一些自家产的鸡蛋表达感谢。生于医学世家,刘淼认为,这样的“杏林精神”正是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有不少医生总是说自己受委屈了,但其实病人何尝也不是受委屈了”,刘淼表示,面对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之间都要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地展示事件的过程,更平静地看待事件。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